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晶  汤后林  李健  许娟 《疾病监测》2017,32(6):472-476
目的 探讨2011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新报告且至少接受过2次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进行分析,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首次CD4+ 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4 222例HIV感染者纳入分析,月均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速率中位数为-2.00(IQR:-7.81~3.601) cell/l,其中60.9%的HIV感染者末次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低于首次,且随着首末次检测间隔时间的延长,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较大和同性传播的HIV感染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结论 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大部分仍处于疾病进展阶段,应加强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尤其是高年龄组以及同性传播感染者的随访,定期进行CD4+ 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年满18周岁且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根据确证阳性后1年内配偶变化情况分为“离异或分居”和“已婚有配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31 708个已婚有配偶HIV感染者纳入分析,有22.5%(7 134/31 708)确证阳性后1年内离异或分居。81.6%(25 864/31 708)感染者的配偶1年内进行了HIV抗体检测,其中10.0%(2 599/25 864)离异或分居;18.4%(5 844/31 708)感染者的配偶1年内未进行HIV抗体检测,其中有77.6%(4 535/5 844)离异或分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配偶未检测的感染者中,≥46岁(46~岁:OR=1.28,95%CI:1.03~1.58;61~岁:OR=1.83,95%CI: 1.41~2.37)、汉族(OR=1.56,95%CI:1.34~1.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55,95%CI:1.27~1.90)、非农民或民工(OR=1.34,95%CI:1.17~1.54)、注射吸毒(OR=1.33,95%CI:1.03~1.71)和同性传播途径感染(OR=1.49,95%CI:1.20~1.86)、无子女(OR=2.35,95%CI:1.78~3.09),离异或分居的比例较高。配偶已检测的感染者中,≥61岁(OR=1.32,95%CI:1.12~1.56)、汉族(OR=1.27,95%CI:1.13~1.4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26,95%CI:1.11~1.43)、非农民或民工(OR=1.37,95%CI:1.25~1.51)、同性传播途径感染(OR=1.38,95%CI:1.25~1.54)、无子女(OR=1.48,95%CI:1.27~1.71),离异或分居的比例较高。结论 我国已婚有配偶HIV感染者确证阳性后存在一定比例的离异或分居,不同特征的感染者确证阳性后离异或分居的比例不同,为减少已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1-2014年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和新疆5省份新报告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其中HIV双阳性夫妻中选择研究确定的先感染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份HIV双阳性夫妻构成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新报告病例48 931人,其中24.6%(12 051/48 931)在首次检测阳性前将HIV传给了配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或民工职业、注射吸毒或异性传播途径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自我报告非安全性行为者检测发现前发生HIV配偶间传播的比例较高。经异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从2011年的28.9%(2 631/9 102)降至2014年的25.5%(3 009/11 787),传播比例缓慢降低。结论 不同特征的艾滋病感染者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不同,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传播,重点是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促进艾滋病早检测,尽早将HIV感染者纳入随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全国201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例(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HIV/AIDS并整理出随访结局数据,以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40 335例HIV/AIDS中,11 975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生存时间为63.1(95%CI:63.0~63.2)个月,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和69.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死亡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34、35~44、45~54和≥55岁组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15~24岁组的1.41倍(95%CI:1.29~1.54)、1.90倍(95%CI:1.74~2.07)、2.24倍(95%CI:2.04~2.46)和2.81倍(95%CI:2.57~3.08);HIV/AIDS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CD4)值≥500个/μl是CD4值<200个/μl 的0.12倍(95%CI:0.11~0.1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是未接受治疗者的0.11倍(95%CI:0.10~0.12)。结论 确诊时年龄、确诊时CD4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2014年新报告MSM中HIV感染者(MSM感染者)婚姻及配偶感染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22周岁的MSM感染者基线和随访信息。根据确诊后180 d内配偶首次HIV检测结果,分为“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传播”和“检测发现前未发生配偶传播”两种感染类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间传播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22 337例MSM感染者纳入分析,22.7%(5 081/22 337)为已婚有配偶者,3 715例感染者确证后180 d内其配偶进行首次检测,7.6%(282/3 715)配偶为HIV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传播的相关因素包括MSM感染者年龄≥60岁(OR=2.64, 95% CI:1.50~4.65)、少数民族(OR=1.93, 95% CI:1.13~3.29)、CD4+T淋巴细胞(CD4)≤500个/μl[CD4<200个/μl: OR=2.91(95% CI: 1.82~4.65);CD4为200~349个/μl: OR=1.98(95% CI: 1.22~3.23);CD4为350~500个/μl: OR=1.69(95% CI:1.00~2.86)]、自我报告不安全性行为(OR=1.92, 95% CI: 1.44~2.58)。结论 应加强MSM感染者中的已婚有配偶者的行为干预和HIV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减少其传播给配偶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风险,并通过统计学模型分析预防单阳家庭配偶阳转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河南省4个省的30个县(市、区)4 481个单阳家庭数据库,在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队列观察分析配偶间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和抗病毒治疗比例等影响因素,拟合配偶间性传播的贝努利过程模型(Bernoulli process model),运用Excel 2010软件编制计算公式,纳入相关参数进行模型模拟过程和敏感性分析,模拟不同干预措施的覆盖面对减少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作用。结果 在安全套坚持使用率85%和抗病毒治疗覆盖60%的情况下,年性行为频次40次,单阳家庭配偶年阳转概率为1.76%;若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90%且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90%的情况下,单阳家庭配偶年阳转累积概率仅为0.55%;在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90%水平下,如果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50%提高到90%,可以减少80.7%配偶阳转的风险;在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90%水平下,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50%提高到90%,可以减少64.5%的配偶阳转的风险。结论 提高单阳家庭安全套坚持使用率、阳性一方及时抗病毒治疗并保持良好依从性,可以使其配偶间性传播风险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AIDS)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效果。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的病例,对其在2010-2015年期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安全性行为比例、成功转介抗病毒治疗比例以及死亡情况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随访效果。结果 2010年新报告、年龄≥14周岁的HIV/AIDS共40 335例,其中,男性占70.4%,汉族占72.0%,25~44岁年龄组占5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3%,未婚者占53.9%;异性传播、注射吸毒和同性传播分别占65.8%、15.0%和11.7%。40 335例HIV/AIDS每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 χ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749.77,P<0.01);接受随访干预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明显下降,2011-2015年安全性行为比例均>90%(趋势 χ2=16 971.98,P<0.01),但从同一病例角度,其接受全程规范化随访期间安全性行为比例为86.1%;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病例当年成功转介治疗的比例从2010年的56.5%上升到2015年的83.2%,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 χ2=2 504.86,P<0.01),注射毒品感染的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低(2015年为64.7%);HIV/AIDS病死率从2010年新报告时的12.4%下降到2015年的2.4%(趋势 χ2=4 935.89,P<0.01)。结论 实施规范化随访后,HIV/AIDS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比例和及时转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病死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MSM感染者)确证后婚姻及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3年12月31日艾滋病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婚姻状况和高危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中,66.1%(10 426/15 768)为未婚,69.6%(10 970/15 768)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12年随访到的MSM感染者中,1年后有96.0%(14 451/15 049)仍接受随访,其安全性行为比例从首次随访前的67.7%(9 779/14 451)上升到91.1%(13 277/14 451);发现感染HIV时已婚有配偶的MSM感染者中,64.1%在1年后仍维持有配偶状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540,95%CI:1.138~2.085)、职业为工人(OR=1.430,95%CI:1.131~1.808)、干部职员(OR=1.610,95%CI:1.236~2.098)和农民(OR=1.661,95%CI:1.214~2.271)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和职业为商业服务的MSM感染者更易采取安全性行为。始终无配偶(OR=0.563,95%CI:0.439~0.722)、有配偶变无配偶(OR=0.624,95%CI:0.448~0.870)和无配偶变有配偶(OR=0.444,95%CI:0.288~0.687)较始终有配偶的MSM感染者更易发生危险性行为。结论 规范化的随访管理有助于MSM感染者采取安全性行为,随访过程中需针对无配偶/固定性伴、低文化程度、职业为商业服务的MSM感染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HIV的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动、接受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的情况,为减少流动HIV/AIDS的失访,加强流动HIV/AIDS的规范化管理,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下载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011-2015年新报告及存活的HIV/AIDS现住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 新报告跨省流动HIV/AIDS的人数和比例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5 576人(10.0%,5 576/55 805)上升到2015年的15 348人(13.3%,15 348/115 321)。在调整了可能的相关因素后发现,上一年接受随访及CD4检测的HIV/AIDS中,当年发生跨省流动和跨市流动的HIV/AIDS接受随访及CD4检测的比例均低于无跨省跨市流动的HIV/AIDS。结论 HIV/AIDS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接受规范化的随访及CD4检测,在对HIV/AIDS的随访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各地随访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获取其工作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信息,在HIV/AIDS发生跨省或者跨市流动时,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减少因HIV/AIDS流动而导致的失访、CD4检测的脱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2008-2015年新报告的男男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MSM感染者)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该人群随访干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分析2008-2015年新报告的MSM感染者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2008-2015年新报告MSM感染者的未随访干预的比例为5.06%(6 037/119 358),由2008年的37.57%(1 261/3 356))下降到2015年的0.84%(267/31 935),呈逐年递减趋势(趋势χ2=103.43,P<0.01)。年龄<20(OR=1.30,95% CI:1.11~1.52)、20~(OR=1.52,95% CI:1.36~1.69)、30~(OR=1.22,95% CI:1.12~1.34)和40~(OR=1.10,95% CI:1.01~1.20)岁组未随访干预的比例均比50~岁组高;初中及以下(OR=1.52,95% CI:1.37~1.69)、高中或中专(OR=1.35,95% CI:1.23~1.49)文化程度者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大专及以上者高;职业为不详者(OR=2.06,95% CI:1.49~2.87)、家政家务及待业(OR=1.54,95% CI:1.30~1.83)、商业服务(OR=1.31,95% CI:1.15~1.49)及学生(OR=1.34,95% CI:1.18~1.52)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干部职员高;样本来源于羁押场所(OR=2.99,95% CI:2.26~3.95)和专题调查(OR=1.43,95% CI:1.29~1.59)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来源于检测咨询点高;流动人口(OR=1.46,95% CI:1.28~1.66)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常住人口高。结论 新报告MSM感染者未随访干预比例逐年降低。年龄<50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职业不详、家政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及学生、源于羁押场所及专题调查、流动人口的未随访干预比例高,要加强这些特征的MSM感染者的随访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