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02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6篇
药学   36篇
  1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2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72篇
  201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众多的经尿道微创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均通过扩大或再造前列腺段尿道(PU)的腔内空间发挥作用,因此,探讨BPH微创术后PU形态对排尿的力学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探讨PU/膀胱颈横径比(RPU-1)对尿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PU-1>0.79时,PU两侧出现涡流;且涡流随RPU-1增大而增大,相应的尿道出口流速则逐渐降低。CFD技术可量化模拟PU内的涡流行为,揭示RPU-1所反映的PU腔内空间对尿流动力学的客观影响,是无创尿流动力学研究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癌复发需行以再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次手术风险明显增大,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升高。因此,再次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检查评估,并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中央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把握手术指征、术中复发淋巴结的定位、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保护以及周围器官结构受侵的处理。术前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注射能够可靠帮助术中定位。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喉返神经的辨认。如需要切除喉返神经,尽可能同期修复。术中对于上位甲状旁腺区减少扰动、仔细在标本中辨认寻找甲状旁腺、必要时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以尽量保护甲状旁腺。而侵犯气管、喉、食管时,则需要部分喉切除、气管切除和重建等技术。颈侧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颈淋巴结清扫容易遗漏部位的再次切除、咽旁等少见复发位置的处理,以及神经和大血管受侵的处理。颈侧区复发的转移淋巴结仍以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少见部位的复发应熟悉局部解剖,减少副损伤。神经受侵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神经。必要时可以切除颈内静脉。上纵隔位置的复发主要通过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完成。胸骨劈开的开放入路显露较好,可切除范围较大,相对比较安全,但创伤较大。腔镜辅助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创伤较小,需要一定技术储备。复发甲状腺癌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建议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来完成。术后辅助多学科综合治疗能提高再次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关系,为GDM的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34例被诊断为GDM,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匹配相应健康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DNA基因分型,剔除基因分型缺失率>10%者,最终323例病例和320例对照纳入研究。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遗传模型下,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VDR基因位点多态性和GDM之间的关系,并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单倍型与GDM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基因水平上,VDR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有关(P<0.05)。在调整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后,rs7967152位点在共显性(AC vs. AA,OR=1.58,95%CI:1.13~2.21)、显性(AC+CC vs. AA,OR=1.58,95%CI:1.15~2.18)和等位基因(C vs. A,OR=1.41,95%CI:1.10~1.82)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rs2238140位点在共显性(AA vs. GG,OR=2.24,95%CI:1.19~4.20)、显性(GA+AA vs. GG,OR=1.48,95%CI:1.07~2.03)和等位基因(A vs. G,OR=1.43,95%CI:1.11~1.83)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在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孕妇携带rs2853564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6,95%CI:1.04~2.05;OR=1.45,95%CI:1.05~2.00)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孕妇携带rs2853566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3,95%CI:1.03~2.00;OR=1.41,95%CI:1.02~1.94)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在VDR基因内由rs1544410、rs7967152组成的单倍型区块,其GC单倍型与是GDM的危险因素(OR=1.50,95%CI:1.15~1.97)。结论 VDR基因rs7967152、rs2238140、rs2853564、rs2853566位点多态性和区块(rs1544410、rs7967152)GC单倍型与GDM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全球现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高危人群筛查指南的更新进展及推荐意见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方法 以“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共识”“推荐”“家族史”以及“colorectal cancer”“screening”“guideline”“recommendation”“family history”为关键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并且同时检索官网刊登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共识作为补充,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截至2022年5月24日,共20篇有效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针对家族史人群的推荐意见等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 在20篇文献中,大多数国家/地区/机构根据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的亲属关系等级,对筛查起止年龄、筛查方式及筛查周期提出建议。多数指南针对有1例60岁前患结直肠癌一级亲属的人群,推荐筛查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患病亲属诊断年龄提前10年,推荐的筛查方式多为结肠镜。结论 目前全球多数结直肠癌家族史高危人群筛查指南主要针对一级亲属家族史、以结肠镜作为主要筛查方式。本文将为我国针对结直肠癌家族史高危人群筛查策略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完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临床需求, 肺癌的病理诊断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主要体现在肺癌组织学分类的不断更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方面的进展。新时代肺癌病理诊断体现了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诊断模式, 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准化, 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治疗及预后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性,40岁,有咽喉异物感2年,既往无肿瘤病史。PET-CT示左侧下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左侧梨状窝变浅,大小2.3 cm×1.2 cm,病灶局部凸向喉腔,与中线、左侧杓会厌皱襞、咽缩肌分界不清,与环状软骨水平(图1)。患者于我院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术后切除标本送常规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眼观:冷冻标本,灰红色不整形组织1个,大小0.6 cm×0.5 cm×0.3 cm。术后常规标本,不整形组织1个,大小4.5 cm×3.5 cm×2.5cm,大部分附包膜,切面灰黄色,实性,质稍硬,略呈结节状。  相似文献   
7.
张倩  陶秀丽  吴宁 《中国肿瘤》2024,33(3):247-253
摘 要: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生存,但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预后。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成像,能够表征全身肿瘤的糖代谢水平,在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全文就18F-FDG PET/CT在NSCLC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人群吸烟状况、代谢标志物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07—2012年间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队列中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3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44例)以及健康者(56名)共139名为研究对象,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对基线血样的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吸烟状况与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标志物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间的关系。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评价其对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诊断能力。[结果] 在1 270种代谢物中发现58种代谢物与吸烟状况相关,其中4种代谢物同时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相关。4-甲基邻苯二酚-1-硫酸盐(效应值=2.82,95%CI:1.91~3.73,P<0.01;OR=1.41,95%CI:1.05~1.89,P<0.05)、4-乙酰基苯酚硫酸盐(效应值=3.08,95%CI:2.08~4.08,P<0.01;OR=1.35,95%CI:1.05~1.72,P<0.05)以及羟基可替宁(效应值=6.20,95%CI:5.19~7.21,P<0.01;OR=1.42,95%CI:1.07~1.88,P<0.05)与吸烟状况呈正相关的同时,增加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乳糖神经酰胺(效应值=-0.28,95%CI:-0.51~-0.06,P<0.05;OR=0.21,95%CI:0.07~0.69,P<0.01)与吸烟状况呈现负相关的同时,降低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整合这4种代谢物显著提升了预测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进展的能力(AUC=0.714,95%CI:0.629~0.801)。[结论] 在研究人群中发现4种代谢标志物同时与吸烟状况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存在关联,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吸烟对胃癌的风险作用,同时可能作为识别高危人群和发现早期胃癌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近端胃切除术作为一种保留功能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上1/3早期胃癌的治疗。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食管-残胃吻合、间置空肠吻合、间置空肠储袋吻合及双通道吻合等,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是公认的最佳方式。本文将介绍现行的主要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比较其在手术安全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今后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探索最佳的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