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6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319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74篇
基础医学   689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479篇
内科学   651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292篇
特种医学   1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81篇
综合类   151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71篇
眼科学   74篇
药学   493篇
  7篇
中国医学   357篇
肿瘤学   4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31.
目的:建立一套合理而便捷的实验体系,为开发新型免疫调节性寡聚脱氧核苷酸(ODN)提供筛选方法。方法:利用含有CpG基序的免疫刺激性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作为刺激物,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细胞的增殖程度和刺激上清的抗病毒活性作为检测指标,优化各项实验条件,综合评定寡聚脱氧核苷酸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成功建立了由阳性免疫调节性ODNA151抑制CpG ODN诱导的人PBMC增殖及抗病毒活性的筛选方法。结论:免疫调节性ODN筛选方法的成功建立,为下一步研究开发新型免疫调节性ODN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实验性抑郁症大鼠缰核和海马BDNF基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抑郁症大鼠缰核和海马BDNF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长期未预知应激刺激致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open-field和forced swinmming test法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缰核和海马BDNT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模型组大鼠海马和缰核均表现为BDNF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实验性抑郁症大鼠缰核、海马BDNF基因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能否增强抗肿瘤疫苗HSP-MUC1的特异性抑瘤作用,从而将BCG开发为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方法:动物水平上,BCG和HSP-MUC1共免疫小鼠,观察BCG能否增强HSP-MUC1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细胞水平上对BCG发挥佐剂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将BCG和HSP-MUC1共刺激树突状细胞(DC),观察BCG能否协同HSP-MUC1刺激DC表面的CD86分子表达的上调;并对DC培养上清中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BCG+HSP-MUC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显著地低于HSP-MUC1组(P〈0.05)。细胞学试验显示,BCG能够显著增强HSP-MUC1对DC的激活作用,使DC表面的CD86分子显著上调。BCG+HSP-MUC1组的D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显著地高于HSP-MUC1组(P〈0.05)。结论:BCG能够显著地增强HSP-MUC1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肿瘤疫苗佐剂的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生育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4月到吉林大学特殊疾病检测站进行遗传咨询的81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受检的生育异常患者为816例,核型异常99例,异常率为12.13%。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2例,占22.22%,性染色体异常46例,占46.46%,嵌合体异常31例占31.3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育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E26转录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Wu H  Li Y  Zhang L  Zhu G  Cai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22-226
目的 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l,ETS-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系-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SP)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TS-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细胞高表达VEGF mRNA和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36/48),70.8%(34/48),而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ETS-1既表达在乳腺癌细胞,也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4%(41/48),79.2%(38/48);VEGF和ETS-1高表达组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均P<0.01);VEGF和ETS-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且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 VEGF和ETS-1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同时也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检测VEGF和ETS-1的表达可做为乳腺癌恶性度,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检测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后的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可能性,为建立一种非病毒颗粒的ELISA检测试剂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自行构建表达的O型口蹄疫病毒VP1表位肽重组蛋白(VP1epi)作为包被抗原,采用间接ELISA方法确定抗原的最佳工作浓度和包被方法,优化各项实验条件,并以FMDV感染后的豚鼠血清作为标准阳性血清确定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FMDV感染后的阳性豚鼠血清可以很好地识别VP1epi重组蛋白,用此蛋白包被检测抗FMDV抗体的灵敏度可达1∶3200,并证明所检测的抗体是FMDV特异性的。结论VP1epi重组蛋白可以替代FMDV颗粒用于建立检测抗FMDV抗体的ELISA试剂盒。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应用改良的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结合LSCM,实时监测MSCs在Matrigel与VEGF/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构成的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中的运动迁移情况。结果:经Percoll分离、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VEGF组迁移的深度虽高于对照组(P〈0.05),但迁移至聚碳酸脂膜下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促进MSCs的迁移,在Matrigel内迁移的深度及迁移至聚碳酸脂膜下的细胞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与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的结合,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后者进行观察,使该实验得到改良;利用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与Matrigel模拟体外内皮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从空间上观测了MSCs穿越人工基底膜的情况,为MSCs向内皮细胞体外诱导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三取代型钛钨硅酸盐(WT)体内抑瘤效应的免疫机制。方法:建立荷H22肝癌小鼠模型,WT连续灌胃10d,取出肿瘤称重测定抑瘤率。用MTT比色法测定荷H22肝癌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活性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WT诱导BEL-7402细胞的凋亡。结果:WT可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P<0.05),提高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活性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WT的抑瘤作用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编码人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亚单位 2的基因 PRPS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健康人和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 PRPS2基因全部外显 (包括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 )的片段 ,采用多荧光标记的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扩增的片段进行了筛选 ,对筛选到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在 PRPS2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区发现了一个 SNP( exon1+45A/G) ,第六个内含子区发现了一个 SNP ( intron6+12G/A) ,健康人与患者间的频率比较分别为 P =0 .0 96和 P =0 .2 73。结论 :提供了 PRPS2基因 SNP的数据库信息 ,为研究痛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外侧隔核是否是蝎毒产生中枢镇痛作用的重要部分之一。方法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束旁核的单位放电 ;通过不锈钢套管向外侧隔核内微量注射 0 .0 3%蝎毒。结果 :外侧隔核内微量注射0 .0 3%蝎毒可以明显地减弱束旁核内的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结论 :外侧隔核是蝎毒产生中枢镇痛作用的重要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