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征,评价MRI对H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HLD患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HLD颅脑MRI表现为病灶累及的部位为壳核(14/15)、丘脑(13/15)、尾状核(14/15)、苍白球(12/15)、桥脑(10/15)、齿状核(5/15)、桥臂(2/15)。大部分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且病变双侧对称性分布。壳核区病变较具特征性,其病变外侧呈更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轮廓清楚。结论:MRI对HLD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4,45(1):132-133
<正>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30岁,体检发现肝占位20余天。患者于20天前体检发现肝部肿块,无特殊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患者食欲、睡眠及精神可,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体检:体温36.6℃、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3/98 mmHg。  相似文献   
13.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3,44(8):1014-1015
<正>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2岁。左小腿肿瘤切除术后2年,复发近1年,近一年局部可触及包块,病程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闷心慌等不适,精神良好,近期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解,体质量无明显减轻。体检:体温36.0℃、脉搏7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3/84mmHg(1mmHg≈0.133 kPa)。神清,精神良好,颈软,脊柱各棘突无明显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左小腿可见手术瘢痕,未见明显红肿渗出,左下肢无感觉麻木。左小腿可触及质韧包块。活动稍受限,末梢血运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终末期肾病(ESRD)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患者认知及脑白质微结构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ESDR患者,以其中25例SHPT者为SHPT组,以25例非SHPT者为对照组,记录其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结果及相关临床血清学指标;比较颅脑DTI所示组间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及径向弥散率(RD),分析SHPT组MMSE评分及血清学指标与上述指标组间存在差异脑区DT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SHPT组MMSE评分明显减低、血清钙水平略升高(P均<0.05);包括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的多个脑区FA及AD减低,且大脑异常以右侧为主,部分脑区RD升高。SHPT组MMSE评分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呈负相关(r=-0.800,P<0.01);血清钙、磷酸盐及肌酐水平与部分脑区FA及AD呈负相关(r均<0,P均<0.05),血清磷酸盐水平与部分脑区RD呈正相关(r均>0,P均<0.05)。结论 ESRD SHPT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脑白质微结构广泛损伤并以轴突损伤为主,具有右侧大脑半球偏侧性,且与血清钙、磷酸盐及肌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56层iCT剂量优化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回顾组、前瞻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A检查,对两组扫描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有效射线辐射剂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术前CTA、超声心动图(UCG)及手术符合率。结果 两组患儿扫描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组容积CT计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值与回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组低于回顾组。术前总体CTA诊断手术符合率与UCG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优于UCG。结论 剂量优化心脏CTA检查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CT征象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肾CCRCC的CT表现,包括肿块皮髓期最大CT值、衰减值(△P1、△P2、△P3)、最大直径、肿瘤假包膜及强化环,并与病理核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级别组(Fuhrman核分级Ⅰ~Ⅱ级)病灶皮髓期最大CT值显著高于高级别组(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t=3.214,P=0.002);低级别组CCRCC的衰减值△P2(皮髓期与排泄期)明显高于高级别组(t=3.363,P=0.001),而高、低级别组间△P1(皮髓期与实质期)、△P3(实质期与排泄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Ⅰ级与Ⅱ级病灶的皮髓期最大CT值、△P1、△P2、△P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高、低级别组的假包膜及强化环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35,P=0.026;χ2=6.727,P=0.009);各核分级病灶间假包膜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6);高级别组肿瘤最大直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t=-2.363,P=0.022);假包膜、强化环不完整/无的病灶最大直径明显高于完整者(P均 <0.05).结论 肾CCRCC核分级越低,皮髓期强化越明显,衰退也越快;CCRCC核分级越高,肿瘤直径越大,假包膜、强化环的完整性也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5T心脏磁共振研究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左心整体功能和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患者27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7例。所有入组均行1.5T心脏磁共振常规平扫及钆剂增强检查,获取左心室短轴电影(平扫)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DE-MRI)图像。分别得出2组各项左心室功能指标(对部分指标体表面积标准化)及心肌延迟强化图像,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射血率(LVPE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 及室间隔厚径(IVSTD)等,并比较2组之间各项数值的差异。DCM组内根据是否延迟强化分成DE-MRI(+)组和DE-MRI(-)组,并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 ①患者组的LVEF、LVPER、LVPFR、IVSTD低于健康对照组,余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E-MRI(+)组LVMM、LVESV高于DE-MRI(-)组,而DE-MRI(+)组LVEF减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扩心病17例(62.96%)均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共计153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肌壁间101个节段(66.01%)强化特点显著,分布部位以室间隔壁[12例(70.58%)]为主。 结论 ①DCM的左室整体功能减低同时多伴有左室心肌纤维化,并以室间隔肌壁间分布显著;②LVMM 可以大致评估DCM心肌纤维化(MF)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VR、结构叠加、透明重建)对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178例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行传统的CT引导下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89例得到了明确诊断,确诊率为86.4%(89/103),其中,肿块直径<3 cm确诊率为74.2%(23/31),肿块直径3~5 cm确诊率为87.5%(21/24),肿块直径5~10 cm确诊率为93.7%(45/48)。术后19例出现气胸,3例轻微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103)。75例行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68例得到了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0.6%(68/75),其中,肿块直径<3 cm确诊率为87.9%(29/33),肿块直径3~5 cm确诊率为92.0%(23/25),肿块直径5~10 cm确诊率为94.1%(16/17)。术后5例出现少量气胸,1例轻微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0%(6/75)。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定位肺内肿块,在肺内小肿块和近肺门肿块的显示方面较传统的CT定位技术更具有优越性,提高了肺穿的确诊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osniak分级系统在肾脏囊性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分级系统具体条目,总结其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患者共39个肾脏囊性病变的MSCT特征(包括囊的大小、囊壁厚薄、有无分隔、分隔多少、分隔厚薄、囊壁及分隔强化、钙化、实性成分及其强化),对其进行Bosniak分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分为Bosniak Ⅰ级,病理结果均为良性,恶性率为0%;6个病灶分为Bosniak Ⅱ级,病理结果均为良性,恶性率为0%;6个分为Bosniak ⅡF级,病理结果均为良性,恶性率为0%;6个病灶分为Bosniak Ⅲ级,病理结果3个为恶性,分别为2个透明细胞癌和1个黏液小管和上皮细胞癌,恶性率为50%;11个分为Bosniak Ⅳ级,病理结果10个为恶性,恶性率为91%。 结论 Bosniak分级系统对MSCT诊断肾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中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随着级别的增加,恶性率也逐渐增加;Ⅰ级及Ⅳ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比较容易诊断;但Ⅱ级、ⅡF及Ⅲ级的条目繁琐、诊断标准存在交叉,且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较大,需要薄层仔细观察囊内的细微结构、细小分隔及有无软组织强化等;对于不能准确分级的病变,应归类到较高的类别当中,密切随访或者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