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2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185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317篇
预防医学   159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216篇
  8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7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 mL,住院时间(6.2±2.4) 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 mL,住院时间(10.8±4.2) 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构建pGPU6/GFP/Neo-shRNA-CTGF重组质粒(简称shRNA-CTGF),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进行体内、体外干预,分析其对瘢痕疙瘩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特异性shRNA-CTGF重组质粒,RNAi转染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KFB分泌的COL Ⅰ量;将shRNA-CTGF重组质粒对构建的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转染,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COL-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CTGF重组质粒,其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表达,其抑制率为86.8%和54.1%;RNA体外干扰KFB定向沉默CTGF的同时可显著抑制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平抑制率分别为76.8%和65.6%;RNA体内干预实验也可显著降低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抑制率分别为52.7%和48.0%.结论 shRNA-CTGF重组质粒在体外及体内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基因表达,沉默CTGF能显著降低瘢痕疙瘩中COL-Ⅰ蛋白含量,提示CTGF基因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H)与肝转移癌的价值,为临床准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133例,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综合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HH 102例,肝转移癌31例。结果 HH组肝血流通过时间为(14.3±1.7)s,肝血容量为(25.4±2.6)ml/100 g,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为(33.1±4.6),显著高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9.4±1.0)s、(13.7±1.6)ml/100 g和(27.1±3.1),P<0.05】,而肝动脉灌注为(0.3±0.1)%,肝血流为(151.3±15.9)ml/100g/min,显著低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0.5±0.2)%和(189.3±19.6)ml/100g/min,P<0.05】;HH病灶融合发生率为60.8%,肝包膜下分布为74.5%,靶环征为33.3%,显著高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3.2%、0.0%和0.0%,P<0.05),而病灶呈类圆形中心低密度发生率为2.0%,牛眼征为1.0%,显著低于肝转移癌组的61.3%和48.4%(P<0.05);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扫描诊断HH的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77.4%,准确度为86.5%,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38)。结论 使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诊断HH价值高,可为临床合理地制定处置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5.
Herein, we present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to synthesize porous silicon/carbon microtube composites (PoSi/CMTs) by adopting a unique configuration of acid etching solution. The CMTs can act as both conductive agent and buffer for Si volume change during the charge and discharge process. The highly reversible capacity and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can be ascribed to the structure, where porous silicon powders are wrapped by a network of interwoven carbon microtubes. The composites show specific capacities of more than 1712 mA h g−1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 g−1, 1566 mA h g−1 at 200 mA g−1, 1407 mA h g−1 at 400 mA g−1, 1177 mA h g−1 at 800 mA g−1, 1107 mA h g−1 at 1000 mA g−1, 798 mA hg−1 at 2000 mA g−1, and 581 mA h g−1 at 3000 mA g−1 and maintain a value of 1127 mA h g−1 after 10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200 mA g−1.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measurements prove that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of PoSi/CMT composite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pure PoSi.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 quick, economical and feasible method to prepare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e added additives to the acid etching solution and prepared the silicon/carbon microtubes composites using a simple and fast method.  相似文献   
76.
三七总皂甙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运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兔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其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显著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三七总皂甙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三七总皂甙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增多,而G2/S期的细胞数显著减少,c-myc蛋白的表达亦降低。结论三七总皂甙对基础状态下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部分机制与其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G1/G0期向S期转化以及下调c-myc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高危新生儿扭动运动阶段与婴儿痉挛的相关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对178例在康复科随访的高危新生儿, 在扭动运动阶段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在12月龄(纠正年龄)后对于发生婴儿痉挛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扭动运动阶段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有预测性。运动形式具有痉挛同步运动特征的患儿的婴儿痉挛的发病率与单调性全身运动的婴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的预测敏感度90.9%, 特异度96.8%, 阳性预测值80%, 阴性预测值98.7%。结论 扭动运动阶段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该种运动形式的患儿, 应定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9例手指创面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3~68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4例,压砸伤4例,热压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手指,其中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3例,环指1例,小指2例,指掌侧创面5例,指背侧创面4例,创面范围1.5cm×3cm~3.0cm×7cm,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其余均伴指骨骨折、肌腱损伤、血管神经等损伤,急诊一期手术5例,延迟手术4例;然后采用大小为2.0cm×3.5cm~3.5cm×7.5cm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月。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手指外形满意。手指恢复部分浅感觉,术后6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7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具有术后功能、外观良好的优点,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后尿流动力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超微结构和尿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48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24只、PBOO 2周组8只、4周组8只、8周组8只。饲养后,于相应周数解剖膀胱,测定膀胱重量、不稳定收缩发生率、容量、漏尿点压及膀胱顺应性,观察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等指标。结果 PBOO 2周、4周、8周膀胱重量分别为(220±24.2)mg、(327.8±27.7)mg、(521.6±24.7)mg,Sham组为(108.5±6.3)mg(P0.05);不稳定收缩发生率分别为50%(4/8)、87.5%(7/8)、37.5%(3/8),Sham组0%为(0/24)(P0.05);膀胱最大容积分别为(0.65±0.26)mL、(1.57±0.70)mL、(5.62±1.39)mL,Sham组为(0.30±0.08)mL(P0.05)。梗阻组漏尿点压为2周组(31.5±4.78)cmH2O、4周组(56.5±7.46)cmH2O、8周组(33.00±9.92)cmH2O,Sham组(22.13±3.18)cmH2O(P0.05)。膀胱顺应性PBOO 2周组、4周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组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为大鼠PBOO后线粒体增多、水肿,细胞膜穴样凹陷增多,中间连接减少、缝隙连接及胞突连接增多。结论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由代偿期进入失代偿期,可以通过尿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而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形态学基础可能是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