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72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260篇
内科学   22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631篇
预防医学   21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09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7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总结1995年3月至2001年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7例,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修改后的方案主要是及时、快速、充分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结果:采用新方案明显缩短了休克的纠正时间,降低了血浆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减少了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论:修改后的复苏方案显著提高了复苏效率,有助于减少或消除MODS诱因,可显著降低MODS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证实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CETP)基因 15外显子错义突变 (4 42D∶G)是导致高α脂蛋白血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 建立检测CETP基因 15外显子错义突变 (4 42D∶G)的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 ,检测 5 0例高α脂蛋白血症 (HDL C≥ 1.7mmol/L)个体CETP基因 15外显子 44 2D∶G错义突变的阳性率。结果  5 0例高α脂蛋白血症患者中 ,发现杂合子 15例 ,纯合子 1例 ;对照组 70例 ,仅 1例杂合子 ,差异有显著性 (u <0 .0 5 )。结论 CETP基因 15外显子错义突变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3.
剧烈运动引起肾功能异常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剧烈运动对肾功能影响。方法 用尿沉渣流式细胞仪 (UF 10 0 )、放射免疫等方法 ,测定45名健康男女学生剧烈运动前后尿红细胞 (RBC)、白细胞 (WBC)、管型 (Cast)、上皮细胞 (EC)、结晶 (X’TAL)、病理管型 (P .Cast)、小圆上皮细胞 (SRC)、总蛋白 (PRO)、白蛋白 (Alb)、α1 微球蛋白 (α1 MG)、β2 微球蛋白 (β2 MG)、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N 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及电导率等指标 ,以评价剧烈运动前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剧烈运动前后及休息后男生尿RBC、WBC、Cast、EC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女生剧烈运动后尿Cast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男女生尿X’TAL、P .Cast、PRO、SRC、Alb、α1 MG、β2 MG、RBP及NAG剧烈运动后显著增加 (P <0 .0 1或P <0 .0 5 ) ,而电导率运动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剧烈运动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血液中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20例脓毒症和1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选取20例该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法判断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小板P选择素对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高于脓毒症组,亦高于对照组(F=55.578,P<0.01)。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与脓毒症患者ICU滞留时间成正性弱相关(r=0.367,P=0.025), 与28天病死率成正性强相关(r=0.679,P=0.000)。ROC曲线提示,血小板P选择素预测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的截断值为28.54%,AUC为0.928,95%CI为0.842~1.014,敏感性72.73%,特异性96.15%。结论 血小板P选择素对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观察RNA干扰沉默STAT3基因对结肠癌细胞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STAT3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处理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后,采用RT-PCR检测STAT3 mRNA表达,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检测锚着不依赖性增殖,Boyden小室模型试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检测癌细胞失巢凋亡。结果:STAT3 siRNA可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集落生长和侵袭能力,且与浓度相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结果显示,STAT3 siRNA转染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失巢凋亡,且与浓度相关。结论:STAT3 siRNA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恶性侵袭,其机制与诱导失巢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在哮喘发病免疫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8例哮喘患者和15名对照者,采用三色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患者T细胞各亚群所占比例及B细胞、单核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差异未见显著性,但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和CD8阳性T细胞表达的CD28及CTLA-4分子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组单核细胞(CD14阳性)CD8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细胞(CD19阳性)表面表达的CD8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患者体内存在的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可能与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共刺激信号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7.
万汶用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用万汶(第三代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Ⅰ~Ⅱ级的成年患者,于手术开始前30min快速输注万汶1000mL,达到高容量血液稀释。检测稀释前后SBP、DBP、HR、PT、APTT、FIB、pH、PO2、Na^-、K^*、Cl^-的变化。结果:用万汶进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后循环功能稳定,凝血功能、血气、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用万汶进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8.
乔纯  许文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01-104
目的:总结以间质干细胞为载体细胞的基因治疗的进展,为细胞基因修饰在实验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提示。 资料来源: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和Springer数据库1998—01/2005—12与骨髓间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mesenehymal stem cells。gene 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搜索CNKI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8—01/2005—12与骨髓间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间质干细胞.基因治疗”。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选择与间质干细胞,转基因,基因治疗、运输、转导有关文章。②在1998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文章、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搜集到273篇相关文章,入选11篇。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综合加以概括综述,其中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自我更新和分化10篇,以间质干细胞作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31篇。 资料综合:细胞介导的基因治疗,包括诱导转移性基因进入细胞的病毒和非病毒载体的设计,转移性基因的能力,引导修饰性基因或者被分泌的治疗性物质进入疾病组织的能力以及在于细胞内的治疗性物质产物的最佳化和调节等。运载缺失的基因可以促进心脏的功能性恢复,心肌的再生则可以用来修复心肌损伤。骨髓来源的间质干细胞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效应非常重要。 结论:间质干细胞是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的载体细胞。间质干细胞来源丰富,易于在体外分离和培养,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内外分泌一系列的蛋白从而对遗传缺陷性疾病或获得性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9.
AI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icrocirculatory impairment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released in rats with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NP). METHODS: A total of 64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ANP group. ANP model was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5% sodium taurocholate under the pancreatic membrane. Radioactive biomicrosphere techniqu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gastric and intestinal tissue blood flow at 2 and 12 h after the induction of ANP, meanwhile serum phospholipase A2 (PLA2) activities and interleukin-1β levels were determined. Pathologic changes in pancreas,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ucosae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gastric blood flow in ANP group (0.62±0.06 and 0.35±0.05) mL/(m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0.86±0.11 and 0.85±0.06) mL/(min·g) (P<0.01) at 2 and 12 h after induction of ANP. The intestinal blood flow in ANP group (0.80±0.07 and 0.50±0.06) mlV(m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56±0.18 and 1.61±0.11) mL/(min·g) (P<0.01). Serum PLA2 activities (94.29±9.96 and 103.71± 14.40) U/L and IL-1β levels (0.78±0.13 and 0.83±0.20)μg/L in ANP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65.27±10.52 and 66.63±9.81) U/L, (0.32±0.06 and 0.33±0.07)μg/L (P<0.01). At 2 and 12 h after introduction of the model, typical pathologic changes were found in AN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ucosal pathologic changes were aggravated significantly (P<0.01) at 12 h after induction of ANP.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ucosal necrosis, multiple ulcer and hemorrhage occurred. CONCLUSION: Decrease of gastric and intestinal blood flow and incr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occur simultaneously early in ANP, both of them are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s for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in ANP.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考察和分析镇江地区居民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情况,为生前预嘱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提供人口学资料。方法 2017年1月至3月在镇江地区对18岁的常住人口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合计调查1050例。共发放自行设计的纸质问卷1050份,剔除拒绝调查及调查内容不完整者,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5.24%(1000/1050)。调查表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自评、家庭人员月均生活费、婚姻状况、是否有子女、医疗付费方式、职业和是否目睹过患者临终前状况。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程度分为完全不了解、基本不了解、有些了解、基本了解、完全了解5个类别。结果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自评、家庭人员月均生活费、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职业和目睹过患者临终前状况等均可影响居民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情况(P0.05),是否有子女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情况影响不显著(P0.05),594例对生前预嘱的认知为"完全不了解"至"基本不了解",235例为"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对生前预嘱认知不同的人群了解生前预嘱的途径相似(P0.05),大多数从网络或电视媒体途径获得,但对于自己接受"我的五个愿望"的生前预嘱不同及推荐周围人使用生前预嘱的意愿不同,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自己的接受度及愿意推荐其他人使用的意愿度增高(P0.05)。结论居民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人处于完全不了解或基本不了解状态。生前预嘱的认知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人员月均生活费较低和职业不同对生前预嘱认知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