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1篇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受孕龄(conceptional age,CA) 28~ 30周早产儿脑电图高幅慢波改变情况,探讨其对早产儿预后的评估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受孕龄28~30周早产儿34例,于生后1~3d进行床旁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根据受孕龄将受监测者分为受孕龄28~ 29周及30周2个观察组,根据随访结果又将2个观察组细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各12例,对每份VEEG记录的暴发间隔时间(interburst interval duration,IBI)及高幅慢波进行20 min半定量分析.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最大IBI时程在受孕龄28 ~ 29周及30周均差异显著(P<0.01);高幅慢波主要分布于颞、枕区,形态以光滑δ波占优势,其次为δ刷,波幅以150~300 μV为主,在该波幅段优势空间分布及优势波形分布无差异,>300 μV慢波在死亡组中数量高于存活组,在空间分布上于颞、枕及前额区有差异(P<0.05),在形态上重叠多高尖波的δ波分布差异最为显著(P<0.01),其次为尖样δ波和δ刷(P<0.05);畸形δ刷、畸形δ波中重叠多高尖波的δ波和一般畸形δ波在死亡组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床旁VEEG中IBI时程过长及特殊形态的畸形高幅慢波过多提示脑损伤和/或预后不良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12.
石菖蒲α-细辛醚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石菖蒲成分α-细辛醚的抗癫痫作用。方法采用MES、MST及Lithium-pilocarpine模型;预先给予不同剂量的α-细辛醚,2次/d,连续28d,记录发作潜伏期、发作级别及惊厥动物数,对比观察α-细辛醚在控制3种模型癫痫发作中的疗效。结果石菖蒲α-细辛醚能对抗MES、MST模型小鼠及Lithium-pilocarpine模型大鼠的惊厥发作,抗惊厥率分别为40%~100%、50%~90%、40%~80%;能明显延长MST模型小鼠及Lithium-pilocarpine模型大鼠惊厥发作潜伏期,分别为70~180s和4~15min;并能降低Lithi-um-pilocarpine模型大鼠惊厥发作级别达1.96。结论石菖蒲α-细辛醚具有确切的抗癫痫作用,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儿,男,10^+天,因“全身皮肤黄染1天,腹泻、拒奶、哭闹半天”入院。患儿入院前1天,家属发现其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无进行性加重,伴腹泻,黄绿色稀便,发热,喷嚏,单声轻咳。患儿系第1胎第1产,妊娠38^+3周,出生体重3100g,新法接生,母孕期有“上感”病史。入院查体:T36℃,P138次/min,R58次/min,成熟儿貌,神清,反应可,前囟平软,巩膜黄染,颜面、躯干、四肢皮肤均黄染,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2~3)/6 SM.无传导.  相似文献   
14.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 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 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m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 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 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 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 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 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少见.主要为全身或部分表皮过度角化,颗粒层萎缩或消失及皮脂腺萎缩,致使皮肤干燥、粗糙,呈鱼鳞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为进一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本科近几年收治的新生儿鱼鳞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RDS)已被临床证实,近年来,随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传统的给药方法在注入药物时不仅容易使药物喷出造成浪费,而且在打开气管导管接头时易被污染,加之停氧的次数和时间过多,常常引起患儿缺氧导致病情加重。为此,我科对以前的使用方法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密度感应(QS)系统所调控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以及各自对应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成熟的BF体外模型.采用不同浓度氨溴索干预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RT—PCR)检测其对Qs系统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外毒素A和弹性蛋白酶水平;采用地衣酚-硫酸法检测鼠李糖脂水平;采用Folin——酚比色法检测碱性蛋白酶活性.结果:经氨溴索3.750g/L作用后基因taxA,rtlA,lasB,aprA mRNA相对于培养基对照组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由1.000分别变化为(3.03±0.08),(2.70±0.09),(2.10±0.10),(2.20±0.10)(P〈0.05).同时毒力因子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鼠李糖脂、碱性蛋白酶的表达量也较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由(15220.16±988.89),(81.38±5.44),(289.73±6.72),(5011±108.78)减少至(3481.59±599.64),(29.76±3.84),(101.74±3.32),(1757±57.21)(P〈0.05).经氨溴索1.875g/L干预后具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P〈0.05).结论:氨溴索可以降低BF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以及各自对应的毒力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动脉血乳酸水平在新生儿危重症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入院24h内动脉血乳酸与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neonatal critical illness score,NCIS)的关系及对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对NICU 215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NCIS将患儿分为非危重、危重及极危重3个组,比较入院24h内各组间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及不同预后组血乳酸水平的差别.结果 随着NCIS分值下降,血乳酸浓度升高(r=0.2,P<0.01);血乳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r=0.181,P<0.01),尤其是在危重患儿(包括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中更明显(r=0.227,P<0.01);而非危重组中治愈组和好转组入院时血乳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05).结论 血乳酸水平测定对新生儿危重病例早期诊断是一项简易而灵敏的指标,并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有望成为NCIS中的又一衡量病情轻重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Rh阳性血换血治疗Rh溶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血源用于Rh溶血病换血治疗的效果 ,明确ABO同型Rh阳性血换血治疗对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是否有明显优势。方法 收集 1987~ 1995年我院新生儿科Rh溶血病换血治疗病例 ,与我院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5月Rh溶血病换血治疗的病例 ,将两者的一般情况、换血方法、血源、疗效、预后等进行比较 ,明确ABO同型Rh阳性血换血的优越性。结果  1987~ 1995年 ,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h溶血病 18例 ,换血 11例 ,均采用Rh阴性血 ,经脐静脉换血 (NB组 ) ,换血量 (3 5 4 4 5±12 9 0 6)ml,血清总胆红素 (TB)由 (40 9 3 8± 71 5 9) μmol/L降至 (2 93 18± 116 5 6) μmol/L(P <0 0 5 ) ,下降率 0 2 8± 0 2 9,黄疸退尽时间为 (17 18± 7 0 6)d;2 0 0 0年以后 ,均采用Rh阳性血 ,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 (PB组 ) ,收治Rh溶血病换血 9例 ,血清总胆红素 (TB)由 (3 5 2 2 7± 14 4 3 8) μmol/L降至 (160 2 8± 5 3 83 ) μmol/L(P <0 0 5 ) ,下降率 (0 5 3± 0 0 8) ,明显高于NB组 (P <0 0 5 )。PB组换血量 (488 89± 12 4 4 4 )ml,较NB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黄疸退尽时间降至 (10 5 6± 1 4 2 )d(P <0 0 5 )。两组换血后血钾均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自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