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灌洗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 年1 月至 2013 年6 月收治的重症MAS 足月儿136 例, 随机分为PS 气管内灌洗治疗组(灌洗组)和PS 气管内注入治疗组(注入组),每组68 例。灌洗组采用稀释后的PS 3~5 mL/次(12 mg/mL)气管内灌洗;注入组采用PS 原液200 mg/kg(首剂)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的血气分析、OI 值、P/F 值的动态变化,以及两组患儿的上机时间、并发症、治愈率。结果 灌洗组在PS 使用后的12 h、24 h、48 h PaO2、PaCO2、OI、P/F 值均优于注入组(PPPPP结论 PS 稀释后进行气管内灌洗在改善通气和氧合方面优于PS 气管内注入,并可减少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统计住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围产儿13 898例中发生出生缺陷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出生缺陷构成状况、孕妇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患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45‰(312/13 898)。出生缺陷按不同组织器官及部位划分,位于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四肢畸形、肾脏发育异常、尿道下裂、颌面部畸形。结论:大力实施围产期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积极开展围产保健、避免早孕期高危因素的暴露、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依地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与环丙沙星联用对豚鼠体内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清除作用.方法 吸入法建立豚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模型;EDTA腹腔注射、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单独及联合作用于感染后豚鼠;平板计数法对比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菌落数变化,H...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金属离子螯合剂依地酸(EDTA)联合3种抗菌药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方法 平板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单独及与EDTA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探针FITC-ConA染生物膜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生物膜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生物膜中单独或联合加入抗菌药与EDTA后,超声清洗,琼脂板计数生物膜内菌量.结果 0.5mg/ml EDTA与抗菌药联合可使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30、庆大霉素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2.30mg/ml EDTA作用后生物膜多糖减少、生物膜厚度降低、死菌比例增加、菌落稀疏,且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应,使其中菌落数约由107降至103 CFu/ml,P<0.05.结论 EDTA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浮游状态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协同杀菌效应.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生物膜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成3组,第1组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n=52),第2组为妈咪爱组(n=46),第3组为停母乳喂养组(n=28)。观察3组经皮胆红素日均下降的数值及降至正常的天数。结果:经皮胆红素日均下降的数值及降至正常的天数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48.40±23.07)μmol/L及(3.7±2.6)天;妈咪爱组(37.54±21.01)μmol/L及(6.0±1.9)天;停母乳喂养组(46.10±11.32)μmol/L及(4.1±1.3)天。第1组和第2组比较P〈0.01,说明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与单纯使用妈咪爱茵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第1组和第3组比较P〉0.05,说明茵陈蒿汤联合妈咪爱组与停母乳喂养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是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简便,易被家长接受,值得门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产科分娩、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PCT、IL-6及CRP,比较两组新生儿脐血炎症指标的阳性率及各指标对宫内感染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有195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感染组24例,无感染组171例.感染组脐血PCT与IL-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PCT敏感度70.8%,特异度94.2%;IL-6敏感度79.2%,特异度89.5%;CRP敏感度33.3%,特异度96.5%.PCT与IL-6结合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95.8%.结论 脐血PCT可作为宫内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而PCT与IL-6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7.
纳米银离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细菌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纳米银离子对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细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模拟体内铜绿假单胞菌(P.serugi-nosa,PA)BF形成的微环境,建立体外BF模型;将培养3 d的空白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及用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含纳米银离子EVA中BF的形成情况;将生长0.5、1、2、3、5 d的BF模型行SYT09/PI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LSM)下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然后采用Image Pro Plus 6.0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干预条件下BF的细菌的死亡率.结果 运用SEM及荧光显微镜的方法 ,在以不含纳米银离子EVA塑料的细菌粘附载体上培养3 d的标本中均观察到流线状的BF形成;纳米银离子含量、作用时间对BF的细菌死亡率均有明显影响(F值分别为84.62,85.67,P<0.01);不同时间点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的BF细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2种材料上BF的细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P>0.05);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0、0.05%、0.1%)材料上的BF,其第1、2、3天细菌死亡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第0.5、5天的细菌死亡率(P<0.05);含纳米银离子0.1%的材料上BF在作用的第2天其细菌死亡率最高[(88.53±1.88)%].结论 运用摇床法成功建立了体外BF模型,纳米银离子对BF内的细菌有明显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雅丹  林新祝  郑直  赖基栋  林雅茵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436-3437,3508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地做好早产儿的转运救护抢救工作,增加转运后抢救的成功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在转运中的医护救护技术。方法: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31日转运的974例早产儿采取及时有效的转运救护措施,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74例早产儿全部转运成功,76例家长担心预后不好或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转运后死亡8例。结论:成功实施院间安全转运不仅依赖于建立完善的转运网络和应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更有效的转运救护技术是早产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出生早期不同时段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新生儿早发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将195例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细菌感染组24例及非感染组171例,测定出生2h内,6~12h,12~36h及大于48h新生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外周血白细胞含量,分析不同时段PCT诊断早发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对疗效的判断。结果出生2h内细菌感染组PCT、CRP及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6~12h当PCT以2ng/ml为阈值时,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6.5%,较CRP及白细胞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出生12~36h是PCT的生理性高峰期,不同阈值的PCT均不能同时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当PCT以0.5ng/ml、2ng/ml以及10ng/ml为阈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100%、91.7%及75.0%,特异度分别为5.8%、53.8%及95.9%。结论出生6~12h测定PCT,并且以2ng/ml为阈值时,对诊断早发细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尽量避开PCT的生理性高峰期(出生12~36h)测定PCT浓度,该时期诊断细菌感染的PCT阈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