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行介入封堵术114例患者,根据术中心脏超声检查或心脏造影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大小,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心脏超声辅助监视下释放封堵器,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封堵成功11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器脱落),成功率98.2%.介入封堵成功后心脏彩超检查11例出现星点状过隔分流,周围瓣膜功能不受影响.术后1个月心脏彩超复查提示11例星点状过隔分流均消失,封堵器无移位,无血栓形成;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肺充血较术前减少,心影缩小;术前38例三尖瓣返流,术后3个月复查无返流者32例,明显减轻者6例.本组随访6个月~3年,术后活动耐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无封堵器移位、溶血和心律失常发生;无血栓或气栓出现.结论 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需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术中采用温血连续灌注,B组采用冷血间断灌注。于术前、术中主动脉阻断5、30min,主动脉开放前,停机后及术后第1、3及5天取静脉血,测定心肌酶谱,通过IMA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试验)测定IMA水平,术后监测相关临床指标,比较2种心肌保护方法的效果。结果:主动脉阻断30min、开放主动脉前以及停机后A组IMA(ACB)值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第1、3天心肌酶水平低于B组,第5天A组CK仍低于B组(P<0.05);A组自动复跳率较B组明显升高(χ2=13.200,P<0.001),辅助循环时间和气管带管时间也较B组明显缩短(t=2.406,2.234,P<0.05)。结论:温血持续灌注对心肌保护的效果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温含血保护液微流量持续灌注对热缺血猪心的保护作用,探讨心脏移植中供心保护的有效方法。方法24只离体猪心随机分为实验组(n=12,热缺血10min,4℃含血保护液持续灌注8h)和对照组(n=12,热缺血10min,4℃保护液浸泡保存8h),进行原位心脏移植,分别监测心脏复跳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实验组心脏复跳情况、血流动力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蛋白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低温含血保护液微流量持续灌注对热缺血猪心的心功能以及心肌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49例,其中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4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6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1例,双瓣膜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2例;移植旁路血管99支,平均2.0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发生低心排出量2例,肺不张1例,心包积液3例。49例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半年再次出现左房血栓,无死亡事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生和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01—2016-10间收治的7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2.6%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病。致病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仅次于高血压,所占比例分别为57.3%、46.7%。(2)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6.27±29.8)min,麻醉时间为(9.46±1.5)h,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3.89±168.23)h、(8.65±8.09)d、(27.48±14.93)d。(3)术后死亡7例(9.3%):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脑卒中。结论高血压、吸烟、饮酒是A型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可降低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20只)。分别将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NF-α含量和PDCD5mRN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表明,两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TNF—α含量、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PDCD5mRNA表达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BM—MN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TNF—α表达而降低PDCD5基因促凋亡作用,从而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 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骨桥蛋白基因(OPN mRNA)、Ⅰ型胶原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AngⅡ、Ⅰ型胶原与OPN mRNA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Ⅰ型胶原合成,下调心肌AngⅡ和OPN基因表达,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其在发绀型心脏病中居首位,占50%~90%。目前对TOF患儿实施根治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TOF患儿应尽早行根治术,不手术者在1岁内病死率可达25%,肺动脉狭窄严重者在3岁内病死率可达40%。TOF根治术已成为常规手术,并取得了很好疗效[2]。充分有效地做好TOF患儿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胸部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几种体外循环下胸部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161例心脏疾病患者采用右腋下、右前外侧胸、胸骨右侧旁及胸骨下段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直视手术。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二尖瓣狭窄或/并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畸形,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及永存左上腔静脉等。结果:术后161例患者中2例(1.2%)分别死于消化道溃疡出血及重型肺炎。1例并发胸骨后出血、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例右侧胸腔积液,经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以上各小切口开胸行心脏直视刘安全、有效的。术野显露好,病变矫正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痛苦轻,恢复好,美观效果亦好。临床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0.
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肥大组、心衰组,每组8只。心肌肥大组和心衰组均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构建模型。假手术组和心肌肥大组大鼠于第4周处死,心衰组大鼠于第12周处死。分别检测各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肥大指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心肌肥大组比较,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心衰组较心肌肥大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脏由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凋亡蛋白Bax和Bcl-2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