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112篇
药学   99篇
  2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 要: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与盐酸胍作用下酵母朊病毒[PSI+]聚集体解聚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借助重组表达Sup35p-GFP的菌株,采用表型分析方法与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SDD-AGE)结合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羟基脲抑制细胞分裂情况下对于盐酸胍解聚酵母朊病毒聚集体的影响。结果 羟基脲抑制细胞分裂的情况下,表型分析的数据显示盐酸胍不能治愈酵母朊病毒[PSI+],蛋白水平的实验数据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羟基脲的存在使得盐酸胍解聚酵母朊病毒聚集体的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这暗示着盐酸胍治愈朊病毒[PSI+]是需要细胞进行分裂的。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三叶木通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_4)诱发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各组小鼠灌胃给予药物或溶剂干预10 d后,腹腔注射0.1%CCl_4花生油溶液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叶木通总黄酮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ST、ALT活性,提高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血清MDA及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下调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并改善肝组织病变。结论:三叶木通总黄酮对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肝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制备秦艽总苷脂质体,并对其体外释放及经皮渗透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秦艽总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动态膜透析法和Franz扩散池对脂质体进行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研究。结果:优化的脂质体制备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4∶1,卵磷脂与药物质量比为10∶1,卵磷脂浓度为40 mg/mL,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制备的脂质体药物包封率为(85.89±1.71)%,载药量为(36.32±0.79)%,平均粒径为(160.43±9.40)nm。体外释放试验显示,秦艽总苷脂质体24 h体外释放率为(68.05±1.72)%,体外释放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秦艽总苷溶液与脂质体中秦艽总苷24 h累积经皮渗透量分别为(815.62±39.87)μg/cm~2、(581.60±29.46)μg/cm~2,两者的经皮渗透都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试验表明,制备的秦艽总苷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miR-338-5p/SIRT1相关信号通路在黑树莓花青素化学预防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组,AOM/DSS诱导联合黑树莓花青素处理组。利用miRNA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miRNAs,选定miR-338-5p,采用RT-q PCR确认miR-338-5p在小鼠结肠组织及在人结直肠癌细胞株Caco-2、Lo Vo、HCT-116、HT29、SW480中的mRNA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38-5p和SIRT1靶向调节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IRT1蛋白及其下游mTOR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iRNA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与常规饮食的模型小鼠相比,喂食添加黑树莓花青素的模型小鼠结直肠肿瘤组织中miR-338-5p表达量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几种结肠癌细胞系,确认了miR-338-5p表达趋势;黑树莓花青素处理结直肠癌细胞,miR-338-5p的表达能够显著降低。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38-5p和SIRT1存在靶向调节关系。机制研究发现黑树莓花青素可以促进肠上皮细胞SIRT1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下游m TOR等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蛋白水平具有调控作用。结论黑树莓花青素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338-5p/SIRT1相关信号通路而发挥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进而为结直肠癌提供新的化学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95.
王朝勃  赵京华  张金凤  刘宇  陈立江 《中草药》2017,48(22):4655-4660
目的制备莪术醇固体分散体(Cur-SDs),优选最优处方及工艺,以期提高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体外溶出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泊洛沙姆188(F68)、聚乙二醇4000(PEG4000)、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载体以及采用溶剂法、熔融法或溶剂-熔融法制备所得SDs对莪术醇的增溶能力。并利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对SDs中药物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并初步考察了其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以F68为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的Cur-SDs体外溶出行为优于其他处方、工艺制备的SDs,最优药物-载体比为1∶5。DSC、IR及XRD结果表明药物主要以分子或无定形状态存在于SDs中,且药物分子未发生变化。稳定性研究表明,室温放置6个月其溶出度未见下降、物相状态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将难溶性药物莪术醇制备成SDs,能显著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及溶出速率,且稳定性良好,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96.
刘月  李鑫  庞文倩  杨哲  陈丽莉  张秋华  李晓龙  毕秀丽 《中草药》2022,53(16):5044-5051
目的 探究黑树莓花青素联合奥沙利铂或喜树碱在结直肠癌细胞和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和Caco-2给予黑树莓花青素、奥沙利铂或喜树碱进行干预,AOM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给予黑树莓花青素或奥沙利铂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黑树莓花青素联合奥沙利铂或喜树碱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和小鼠肠上皮细胞中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黑树莓花青素与奥沙利铂或喜树碱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SW480和Caco-2细胞的增殖(P<0.05、0.01、0.001);黑树莓花青素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的状态,增加小鼠体质量,减少肠道肿瘤数量(P<0.01);黑树莓花青素可能通过下调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P<0.01、0.001)。结论 黑树莓花青素可以协同增加奥沙利铂或喜树碱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3在家族性食管癌发病中的突变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和直接测序法检测8个有遗传背景的食管癌家族的hMLH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在2个家系中发现了2处错义突变C2825T和A2173C.33%的突变发生于低风险的人群中,而高风险家系中有20%的基因突变.在2个家系中hMLH3的错义突变与食管癌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首次发现hMLH3基因C2825T和A2173C错义突变.hMLH3基因作为一新的风险基因,在家族性食管癌的发病中可能通过与其它基因互相叠加、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为了探讨鼠伤寒沙门氏菌对人类的致病机理以及机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御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吞噬细胞 ,测定鼠伤寒沙门氏菌在PMA分化的THP - 1细胞中的存活率以及诱导该细胞产生TNF -α和IL -12的量。结果 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人类单核吞噬细胞中的存活数量远远低于伤寒沙门氏菌的存活数量。鼠伤寒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同样可以诱导人类单核吞噬细胞产生TNF -α和IL - 12 ,然而 ,随着时间延长 ,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导产生TNF-α和IL - 12的量明显低于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导产生量。结论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可能部分与它诱导人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0.
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 ICR小鼠 ,体重 2 0± 2g,雄性 ,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 :96 ( 2 0 0 1)。1 2 瘤株 按常规方法于无菌条件下选择生长良好的S1 80 肿瘤制备成细胞液 ,调整细胞数为 1× 10 6/ml,于右前腋下接种 0 2ml/只。1 3 分批与分组 本药效观察分为两批实验 ,即养胃抗瘤颗粒 (YWKL)及拆方对S1 80 肉瘤抑制作用和YWKL颗粒及拆方合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S1 80 肉瘤的抑瘤作用。第 1批实验分 5组为 :空白对照组、YWKL组 (原方组 )、益气组 (拆方组 1)、益气解毒组 (拆方组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