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P)联合低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应用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 1年5月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确诊为气管异物的急诊患儿90例,年龄9 ~36个月,体质量8~17 kg,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为TCI-P联合低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B组为TCI-P复合氯胺酮诱导;C组为TCI-P复合芬太尼诱导;3组患儿术中均采用单纯TCI-P维持麻醉,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患儿在手术室滞留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 在硬支气管镜置入过程3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呛咳,其中发生重度屏气、呛咳需加深麻醉的病例A组为1例、B组7例、C组5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儿置镜时丙泊酚靶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P<0.01),且术中最低SpO2明显低于A组(P<0.01),术中SpO2 <95%例数亦明显多于A组(P<0.01).B组术毕喉鸣或舌后坠致呼吸困难发生数明显多于A组与C组(P<0.05),且患儿术毕在手术室滞留时间、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组与C组(P<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低浓度七氟烷吸人麻醉是一种可控性强、安全、实用的婴幼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2.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瑞芬太尼致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JF  Huang ZL  Li J  Hu SJ  Lian QQ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4):977-979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和手术切口<4 cm的全麻患者共1620例,分别在麻醉恢复室(PACU)、术后4 h及24 h记录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痛觉过敏可能有关的6个因素,即年龄、性别、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1620例患者共发生痛觉过敏261例(16.1%).年龄<16岁的痛觉过敏发生率为25.9%,≥16岁为15.6%;男性痛觉过敏发生率为20.8%,女性为13.0%;手术时间>2 h痛觉过敏发生率为32.7%,≤2 h为9.9%;瑞芬太尼用量>30μg/kg痛觉过敏发生率为41.8%,≤30 μg/kg为4.8%,不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觉过敏各标准中肢体保护性动作存在及触、冷诱发痛两项发生率最高(39.0%,3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6岁、男性、手术时间>2 h和瑞芬太尼用量>30 μg/kg与痛觉过敏的发生存在相关(均P<0.05).结论 年龄<16岁、手术时间较长和瑞芬太尼用量偏多会增加痛觉过敏的发生,麻醉方法和手术部位不会影响痛觉过敏的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and screen for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620 patients from June 2008 to December 2008 in our hospital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remifentanil and whose length of operative incision was less than 4 cm were enrolled .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 was investigated and recorded at the timepoints of staying at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 PACU ), 4 h and 24 h postoperation respectively. The unconditio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xplore such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as age, gender, methods of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ve duration,operative sites and remifentanil dos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was 16.1% (n = 261 ).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 16 yrs (25.9%) vs ≥ 16 yrs ( 15.6% ) (P < 0.05), males vs females (20.8% vs 13.0%,P<0.01), operative duration >2 h (32.7%) vs ≤ 2 h (9.9%) (P<0.01) and remifentanil dose >30 μg/kg (41.8%) vs ≤30 μg/kg (4.8%) (P <0.01 ). And the incidence of limb protective action,touch and cold-induced allodynia were the two highest indicators (39.0%, 34.5% ). Analysi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ges under 16 years old, operative duration >2 h and remifentanil dose >30 μg/kg were relevant with hyperalgesia (all P < 0.05 ). Conclusion Ages under 16 years old, operative duration and remifentanil dose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Neither methods of general anesthesia nor operative sites has any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hyperalgesia.  相似文献   
54.
维拉帕米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 (VP)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VP对血谷丙转氨酶 (GPT)、谷草转氨酶 (GOT)和血、肝组织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丙二醛 (MDA)及肝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GPT、GOT、XO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 (P <0 0 5和P <0 0 1) ,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 ,线粒体、内质网明显肿胀 ;缺血前使用VP可明显减轻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 ,肝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显著减轻。结论 缺血前使用VP具有良好的保护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旁置管分次阻滞用于单侧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镇痛组(N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组(E组),每组30人。N组均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根据相应手术部位在腰丛或坐骨神经旁留置导管行分次阻滞术后镇痛。E组施以腰硬联合麻醉并行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次数,患者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E组麻醉后30min和术后4h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1)。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E组(P<0.001)。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腰丛、坐骨神经旁置管分次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并且对全身各系统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6.
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而难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目的 讨论如何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良好镇痛.内容 介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术后镇痛特点,如何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规范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及辅助类镇痛药物,麻醉医生擅长的神经阻滞技术在该类患者应有独特的地位.趋向 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和辅助性镇痛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发挥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的平衡镇痛及多模式镇痛将是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最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58.
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状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 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编制调研登记表.调查浙江省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07年围术期输血患者的病例,分析用血指征的符合情况,统计术中和术后72 h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各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和各血液成分使用的不合理率,对数据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19 102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达到99.3%,但是,有8251次红细胞输注和176次全血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44.1%的围术期用血是麻醉医生或者手术医生仅根据临床经验而实施的行为,其中包括了603例输血患者术后72 h内仍没有复查Hot或者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患者进行合理与否的判断,红细胞和全血输注的不合理率均为39.2%,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率为43.7%,主要是未达到输血指征时输注或者输注血小板量不足1个治疗量.结论 尽管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的成分输血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输血现象,急需引起各家医疗机构重视,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和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及急性炎症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肺成纤维细胞,然后采用H-DMEM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LPS)干预建立成纤维细胞体外急性炎症模型,实验分组:空白组、0.1 μg/mL LPS组、1μg/mL LPS组、10 μg/mL LPS组,并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MTT)在干预后3、6、9 h分别测定吸光度(OD)值.结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镜下可见组织块周边有长梭型细胞爬出,72 h后生长迅速,4d接近融合.经免疫荧光测定,肺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CD31阴性.在干预后各时间段中,1 μg/mL LPS组测得的OD值高于其他各组,在1μg/mL LPS组中,干预后6h测得的OD值高于其他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可以体外培养出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用浓度为1 μg/mL的LPS干预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6h能建立较为合理的急性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