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1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桩道信息获取不完整、数字化程度低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全数字化和半数字化桩核制造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型桩核数字印模采集技术,该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来制作桩核,能生产出精度更高、外形更合理的定制桩核。  相似文献   
12.
周蓉  束为  陈武 《口腔医学》2021,41(11):972-976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松质骨、皮质骨混合的同种异体骨、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BBM)在位点保存中的牙槽嵴保存效果及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拔除两只比格犬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12个牙位,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空白组;B、C、D 3组分别填塞松质骨:皮质骨:脱钙骨基质(DBM)质量比分别为0:9:1和3:6:1的同种异体骨1、同种异体骨2和DBBM.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在每个牙位的远中根牙槽窝中央环钻取柱状骨,植入种植体.比较位点保存术后3、6个月拔牙窝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分析柱状骨标本的新生骨、剩余材料和结缔组织及其他成分的比例.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Van?Gieson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结果 术后3、6个月各组的颊侧牙槽嵴高度、宽度均降低,经方差分析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各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种植体骨结合率小于B、C、D组(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比格犬的拔牙位点保存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和DBBM均有保存牙槽嵴形态的作用,也对后期种植体骨结合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雯  王羽立  杜一飞  程杰  江宏兵  万林忠  袁华 《口腔医学》2021,41(12):1081-1087
目的 验证数字化牙合板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与传统牙合板比较.方法 选取40名实施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各20名.在ProPlan CMF 3.0中测量比较设计与实际颅颌模型中14个测量点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与3个测量平面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并比较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的模拟及实际的差值.结果 数字化牙合板组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颅颌模型的所有线性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值均小于2 mm,角度测量指标的差值均小于4°.数字化牙合板组的L1-Y、GoL-X、GoL-Y、GoR-X、GoR-Y、CoL-Y、CoR-Y的模拟与实际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的L6L-X、GoR-X、LOP-X、MP-X、GoL-Y、MP-Z的模拟与实际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数字化牙合板在双颌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并且较传统牙合板更为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移术对成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女性患者上气道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女性患者40例,根据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手术组20例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前移下颌+正畸治疗,代偿组20例采用单纯正畸掩饰治疗。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和正畸治疗结束时的CBCT数据。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和正畸治疗结束时气道体积、截面积、矢状径,分析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代偿组所有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气道总体积、最小截面积和下界截面积显著增大(P<0.05)。结论:对于成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女性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前移下颌可以增加气道体积和最小截面积,改善呼吸功能。单纯正畸掩饰治疗对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气道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童丽  顾卫平  陈岗  王璨 《口腔医学》2020,40(3):227-231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适宜的植入位点、植入角度与植入深度,为术前数字化设计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骨厚度、颊侧及舌侧骨板厚度、牙根间隔宽度,同时测量下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神经管及舌侧骨倒凹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骨厚度及颊侧骨板厚度逐渐增大,舌侧骨板厚度逐渐减小;由牙槽嵴顶至根尖,牙根间隔宽度逐渐增大,最大为(5.00±1.42)mm;近中根、远中根、远舌根、牙根间隔顶至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分别为(7.47±2.38)mm、(7.19±2.49)mm、(9.59±1.94)mm、(15.90±2.39)mm;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神经管颊侧及舌侧骨板最大厚度分别为(6.54±1.25)mm、(2.53±0.84)mm;下颌舌侧骨倒凹角度为(149.67±8.30)°,倒凹深度为(1.51±0.43)mm。结论在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前可通过CBCT规划合适的种植路径,注意避开下颌神经管和舌侧骨倒凹。若根尖至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距离足够,可从牙根间隔处植入,若安全距离不足,植入位点可偏近中舌侧,植入角度可适当舌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