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牙槽骨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拍摄CBCT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15例为对照组,并且将实验组根据下中切牙唇倾度不同分为舌倾组和直立组2个亚组,测量下颌中切牙冠根角、冠长、根长、冠根比和实验组牙槽骨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冠根角小于对照组(P<0.01);(2)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直立组冠根角小于舌倾组(P<0.01),直立组根长大于舌倾组(P<0.05);(3)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冠根形态与牙槽骨形态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明显,并且直立组和舌倾组中的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与牙槽骨形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单、双颌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满足纳入标准的38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软组织、硬组织项目共28项.将采用单、双颌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目及其变化量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颌手术患者初诊SNA角、ANB角、U1/SN角、鼻唇角、G-SN-Pos角、Wits值及覆盖值更接近正常值.双颌手术更有利于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上前牙去代偿更充分.结论 SNA角、U1/SN角、鼻唇角与正常值差距小于一个标准差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可采用单纯下颌手术方式.超过此界限的患者应采用双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骨性Ⅲ类错(牙合)形成机制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 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与正常(牙合)儿童的牙颌颅面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对12例伴口呼吸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的牙颌颅面硬组织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并与15例正常(牙合)儿童相应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的上颌基骨宽度、上磨牙间距、下尖牙间距及骨性鼻腔宽度明显低于正常(牙合)儿童(P<0.01);与正常(牙合)相比,错(牙合)患儿的下颌骨宽度、下磨牙间距的测量值也低于正常儿童(P<0.05). 结论口呼吸可引起儿童牙颌面横向结构上发育的异常,临床诊治时应对此异常给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探索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掩饰性矫治的可行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17例,8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9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角均明显减少,Z 角明显增加(p< 0.001), 下唇突度双颌拔牙组小于单颌拔牙组,UI-SN角、Z角及前牙覆盖变化两组无差异(p> 0.05),矫治前单颌拔牙组的上唇突度大于双颌拔牙组(p< 0.05),前牙覆牙合小于双颌拔牙组(p< 0.01).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内收前牙,减少前牙覆盖,减少侧面型突度的矫治目的,且矫治效果相近.但具体应用应选择好适应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拍摄3dMD,利用3dMD vultus软件对颌面部软组织进行重建,然后选取面部软组织有代表性的17个三维标志点并测量线距和角度,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面凸角、鼻唇角、颏唇角、上唇长度,鼻翼宽度及鼻基底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3dMD提供了三维测量软组织的一种方法。②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型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平面与前牙覆牙合的相关性,通过控制牙合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牙合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牙合组、反深覆牙合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牙合与前后牙合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中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牙合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牙合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 不同前牙覆牙合的牙合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后前位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探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特征以及与正常(牙合)的差异。方法对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共8项线距测量及12个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测量,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正常值比较。结果男女患者颅面骨宽度绝对值、而中部/面下部宽度比以及升支高度和髁突颏点间距,颏点、下中切牙中点、髁突上点和髁突外侧点等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与正常参考值相应数据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与正常(牙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面部宽度比例以及某些骨性标志点的垂直向位置表现异常。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正颌手术治疗各阶段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术后稳定性。方法:选择30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双颌手术,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治疗前(T0),手术前(T1),手术后6周(T2)以及治疗结束时(T3)相关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 T0与T1相比,上下切牙的相应测量项目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T1与T2相比,上下颌各硬组织标志点分别向前上和后上移位(P<0.05),SNA角、SNB角、ANB角、Wit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OP-SN增大显著(P<0.05),牙合平面发生了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变化显著(P<0.05),垂直比例更为协调,均获得了良好咬合关系;T2与T3相比,上下颌各硬组织标志点分别有轻度的后下、前上移位趋势,但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颌手术在上颌畸形治疗、面部垂直比例关系改善、牙合平面倾斜度的改变、咬合关系改变方便效果显著,其术后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骨性错(牙合)对(牙合)平面倾斜度的影响,探讨骨性错(牙合)者矢状面(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咀嚼运动轨迹的相关性.方法 对33名青年志愿者,正常(牙合)10名、骨性Ⅱ类错(牙合)6名、骨性Ⅲ类错(牙合)17名进行头影测量及下颌切点咀嚼轨迹分析.结果 正常(牙合)、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牙合)平面倾斜度分别为(-1.78 ±5.16)°、(0.13±2.31)°、(-5.28±4.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轨迹最大位移组间差异及其与(牙合)平面倾斜度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正常(牙合)大于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Ⅱ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倾斜度与(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的相关性,正常(牙合)组及骨性Ⅱ类组无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组呈正相关.结论 骨性错(牙合)影响(牙合)平面倾斜度;骨性错(牙合)对咀嚼轨迹范围影响不显著;骨性错(牙合)(牙合)平面倾斜度对咀嚼轨迹方向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Bolton指数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分布特点、性别差异及上、下颌牙量关系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80副模型,每种骨性错(牙合)各60副(男、女各30副),分别测量12颗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近远中宽度,计算各组前牙比和全牙比,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各组错(牙合)男女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与Ⅰ类和Ⅱ类错(牙合)有显著差异,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人数分布与Ⅱ类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较骨性Ⅰ类、骨性Ⅱ类大,且其前牙Bolton不调的人数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的双侧髁突的运动轨迹间的最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的变化以及髁突运动的对称性.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牙合)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SN-VEL、SN-OPT、SN-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N-GoGn、SN-PP、SN-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