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5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86篇
内科学   157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914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448篇
预防医学   1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7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脾动脉血管硬化剂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硬化剂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微导管行脾脏中下极动脉分支超选择插管硬化剂栓塞。硬化剂包括鱼肝油酸钠和无水乙醇。栓塞体积40%~70%。结果术后2~4周白细胞平均值自(25±12)×109/L[(08~42)×109/L]增至(57±17)×109/L[(37~84)×109/L],t=6257,P<0001;血小板平均值自(34±14)×109/L[(14~61)×109/L]增至(108±48)×109/L[(58~210)×109/L],t=7028,P<0001。无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脾中下极动脉硬化剂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同时具有操作简便和相对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2.
普通X线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方法包括透视和摄片。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把肺部病变、支气管阻塞改变、胸膜病变、纵隔改变及膈改变的表现称为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认识掌握各种疾病的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3.
手术所见 左卵巢肿物 10cm× 9cm× 9cm ,表面灰白色 ,质中 ,多房囊性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标本剖面示肿物呈多囊性 ,无实性乳头成分 ,但有粘液成分。病理诊断 :左卵巢Brenner瘤 (图 3)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肌壁间肌瘤。图 3 HE× 1 0 0肿瘤由致密增生的纤维间质及散在上皮巢 (直箭头 )组成 ,并伴钙化 (弯箭头 )  讨论 卵巢Brenner瘤是上皮性肿瘤的一种 ,罕见 ,190 7年由Brenner首先描述。在卵巢肿瘤中占1.5%~ 2 .5% [1] ,多为良性 ,恶性罕见。良性Brenner瘤发病平均年龄 4 5~ 50岁 ,临床表现主…  相似文献   
994.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性病变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腹部癌性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用20~23G Chiba针或21G多孔酒精注射针于局醉下分步穿入肿大的淋巴结内,注射超液化碘化油2~4ml加盐酸阿霉素30~50mg、卡铂200mg或健择400~600mg混合乳剂,尽量使之充满全部肿大淋巴结。术后随访1~13个月。结果无1例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患者疼痛缓解率100%,消失率20%。86.7%治疗部位淋巴结变小。结论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是治疗腹部癌性淋巴结转移的微创新方法,可减轻或消除疼痛、控制或减缓局部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MRI诊断肝脏多发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MRI诊断肝脏多发局灶结节性增生(foctd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病理和MRI特异性对比剂证实的9例多发FNH的MRI表现与诊断.结果:8例诊断正确,1例定性困难.9例共34个病灶,T1W1 1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6个呈等信号,3个呈高信号;T2WI 4个病灶呈稍低信号,9个呈等信号,21个呈稍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动脉期7个病灶明显不均匀增强、27个病灶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1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21个病灶呈等稍低信号.7个病灶出现瘢痕.结论:MRI能显示多发FNH的特征性表现并正确诊断大部分病例.  相似文献   
996.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逐年上升,死亡率较高,而且相当比例的患者事先没有临床症状。尸检研究表明,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了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尽管这些易损斑块并没有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明显的狭窄,但却是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首因。  相似文献   
997.
各型主动脉瘤的64排CT多种重建图像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64排CT血管造影(MDCTA)的多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各型主动脉瘤形态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确诊的主动脉瘤患者65例的MDCTA资料,所有原始图像均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和管腔拉直图(CPR和LS)、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CT内窥镜(CTVE)、容积再现(VR)重建,统计并比较每种重建图像中可以显示的与主动脉瘤诊治密切相关的图像特征。结果在主动脉瘤65例中,真性动脉瘤14例,假性动脉瘤13例,夹层动脉瘤38例,后者DebakeyⅠ型18例,Ⅱ型3例,Ⅲ型17例(Ⅲa型8例,Ⅲb型9例),与手术结果一致。VR及CPR和LS重建图像能最佳显示真性和假性动脉瘤的形态特征;CPR和LS,CTVE,VR对于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最好;轴位图像对各类动脉瘤都具有重要价值。不同重建图像显示各型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不同,多种图像结合可以更准确的显示病变特征。结论MDCTA的多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可准确诊断主动脉瘤并显示各型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任何类型的动脉瘤的诊断都需以轴位原始图像为依据,同时结合重建图像最优显示其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99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PACS虚拟打印服务器在优化放射科工作流程、拓展和延伸传统PACS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PACS虚拟打印服务器,连接原有PACS系统及影像设备,观察其经济、社会效益。结果 PACS虚拟打印服务器应用后,改善了工作流程,在方便患者的同时,提高了放射科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对胶片的节省率达到了18%,纸张节约率达到6%左右。实现了急诊X线摄片、CT检查30 min内出具诊断报告;普通X线检查1 h内取报告;CT、MRI上午检查,下午取,下午检查次日上午取。结论 PACS虚拟打印服务器的应用,通过优化放射科工作流程,实现集中按需打印,赋予PACS新的功能和价值,提升放射科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