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4篇
  免费   780篇
  国内免费   686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331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876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888篇
内科学   5401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4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46篇
综合类   7426篇
预防医学   250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449篇
  109篇
中国医学   923篇
肿瘤学   165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688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820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1012篇
  2018年   780篇
  2017年   627篇
  2016年   773篇
  2015年   840篇
  2014年   1588篇
  2013年   1702篇
  2012年   1967篇
  2011年   2175篇
  2010年   1955篇
  2009年   1944篇
  2008年   1592篇
  2007年   1516篇
  2006年   1238篇
  2005年   1005篇
  2004年   833篇
  2003年   655篇
  2002年   477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析自制口腔护理液在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疱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3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8例),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本院自制的口腔护理液(维生素B_2粉末50 mg+1%利多卡因0.5 mL+生理盐水0.5 mL)涂擦口腔疱疹处,对照组患儿采用西瓜霜喷剂喷涂口腔疱疹处,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口腔疼痛缓解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60、19.430、13.570,P=0.000、0.000、0.000);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49,P=0.016)。结论自制口腔护理液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口腔疱疹治疗,可有效缓解口腔疼痛,促进疱疹消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老年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加入到10%葡萄糖500 m L中,1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9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部症状、全身症状、乏力、活动、焦虑和情感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老年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亚临床腹水对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15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腹水程度分为无腹水组(A组)73例、亚临床腹水组(B组)57例和腹水组(C组)85例。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效果,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HBV DNA累积未检出率、Hbe Ag累积转阴率、肝癌累积发生率或累积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经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后186例患者未检出HBV DNA,C组HBV DNA累积未检出率显著低于A组(P=0.001);56例(54.4%)患者HBe Ag转阴,但三组HBe Ag累积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B组INR、胆红素、Alb、CTP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22.8%)患者发展为肝癌,20例(9.3%)患者死亡,C组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和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P=0.013,P=0.014)和B组(P=0.006,P=0.048),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INR、Alb、腹水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结论亚临床腹水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研究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DNA载量与ALT、APRI及FIB-4值的相关性。测定111例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氨基转移酶(ALT、AST)及血小板(PLT)的值,运用公式计算出APRI及FIB-4指数值。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HBeAg阳性CHB患者的低(Z=-3.684,P<0.01);2组ALT及APRI无显著性差异(Z1=-0.968,P>0.05;Z2=-0.808,P>0.05);HBeAg阴性CHB患者FIB 4值显著高于HBeAg阳性CHB患者(Z=-2.266,P<0.05)。HBeAg阴性CHB患者的年龄比HBeAg阳性CHB患者的大(t=3.859,P<0.01)。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ALT呈显著正相关(r=0.347,P<0.01),与APRI呈显著正相关(r=0.648,P<0.01),与FIB-4值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1);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ALT、APRI及FIB-4值均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组患者的年龄较HBeAg阳性组的偏大,病毒复制水平相对较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载量可反映出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其预测未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的价值较HBeAg阳性CHB患者的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注射用胸腺法新,1.6 mg/次,2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水平、Child-Pugh评分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显著下降,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上升,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浆TBi L、ALT和ALB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III)和层黏连蛋白(L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HA、PCIII和LN水平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HCV-RNA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显著降低,两组HBe Ag转阴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和HBe Ag转阴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片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良好,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以及病毒学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肺力咳合剂联合信必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信必可治疗,观察组采用肺力咳合剂联合信必可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气道炎症水平、肺功能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前白天、夜间咳嗽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白天、夜间咳嗽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4 (IL-4)、IL-5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hs-CRP、IL-4、IL-5及EOS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呼气流量峰值占预计值百分比(PEF 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PEF pred%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观察组为7.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力咳合剂联合信必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减轻气道炎症水平,还可提高患者肺功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HD型肝病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乙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常规采用护肝、退黄药物(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苦参碱注射液等)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HD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并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恢复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明显,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D型肝病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乙肝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无创伤,无痛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评估外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platelet,PLT)]及其相关比率,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platelet count to mean platelet volume ratio,PLT/MPV)在预测百日咳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29例百日咳患者资料,分组对比外周血WBC、PLT、NLR、PLR、LMR、PLT/MPV差异。结果:共1 129例患者纳入研究。重症肺炎组分别与3个非重症肺炎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支气管炎组、肺炎组)WBC计数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41、0.000),重症肺炎组WBC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的3组患者,WBC计数越高,越容易发生重症肺炎,提示外周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 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 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