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患者的智能和记忆损害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间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大队提供的成都市因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444例存活者的心理测验、脑电图及脑影象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研究组平均智商为75.23±15.87,32.8%的患者智商低于70;56.1%的记忆商低于51.智力损害与文化程度、脑干损伤、左颞叶损伤、硬膜下的血肿/出血、≥3个脑叶损伤以及脑电图异常明显相关;记忆损害与文化程度、损伤和鉴定检查的间隔时间、脑干损伤、左颞叶损伤、硬膜下血肿/出血明显相关.结论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记忆损害,且与左颞叶损伤、硬膜下的血肿/出血、脑干损伤、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收集分析近25年国内报道涉及违法犯罪病理性半醒状态的案例,研究发现这类罕见疾病发生犯罪行为的有关特点。方法查阅收集1980~2005年9月涉及违法的病理性半醒状态的案例报道,对收集资料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违法行为的特点以及责任能力的评定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分析。结果收集到23例报道,平均年龄(33.74±4.71)岁,男性19人(82.61%),女性4人(17.39%)。文化程度报道17例小学文化6人(35.29%),初中7人(41.18%),高中3人(17.65%),文盲1人(5.89%)。职业状况报道20例其中农民14人(70%),工人2人(10%),其他4人(20%)。23例均无作案动机,23例均无作案前准备。16例(69.57%)报道睡前有不适、思睡感。案件类型杀人19例(82.61%)、伤害2例(8.70%),抢劫1例(4.35%),自伤1例(4.35%)。17例(73.91%)报道作案时有梦魇体验。受害者中亲人18人(78.26%),好友4人(17.39%),邻居1人(4.35%)。作案后有18例(94.74%)有部分或完全遗忘。结论病理性半醒状态违法行为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见。作案缺乏动机和作案前准备,案件类型以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为主,作案前有思睡、疲惫不适感。作案时绝大多数有梦魇体验,案发后遗忘明显,23例均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83.
正据WHO报告~([1]),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排位第三,是发达国家疾病负担首要成因,而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位列第八;在老年人群中,抑郁症与糖尿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共病率高。与单纯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相比,共病抑郁症的患者躯体症状更加严重,生命质量更低,依从性及预后更差,而其卫生花费更大~([2])。由于精神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低、精神卫生核心知识普及不足以及对抑郁症诊治的专业培训不够等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有和无器质性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探讨其作为精神损伤鉴定的价值.方法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对56例无脑器质性损伤和55例有脑器质性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用SDSS评定,无脑器质性损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33.9%(19/56),有脑器质性损伤组为45.5%(25/55),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44,P=0.214).两组的GAS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0.021,P=0.983);两组的GAF评分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t=0.391,P=0.697).结论本研究提示,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较高,但有或无脑器质性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社会功能受损程度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建议把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作为评定精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轻型脑损伤患者后遗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轻型脑损伤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脑损伤治疗结束后进行智商和记忆商测验、SCID-Ⅰ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及伤情等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3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1)在114例中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60.5%,其中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为28.1%.(2)与无精神障碍组相比,有精神障碍组的患者平均年龄偏高为(42.91±11.67)岁,文化程度偏低.(3)器质性遗忘与患者文化程度明显相关;器质性人格改变与合并颅骨骨折明显相关.结论轻型脑损伤后遗精神障碍不容忽视,脑CT/MRI和(BEAM)结果阴性并不能否定脑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6.
李慧琴  罗珊霞  黄霞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6):525-528,553
目的 对国内外探究护理人员偏好的离散选择实验进行范围综述,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人才吸引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以研究步骤为主线将当前国内外关于护理人员工作偏好的离散选择实验进行回顾,总结与...  相似文献   
87.
王蒙蒙  黄霞  李小麟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6):520-524,546
2019年发布的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约1/7的居民终生至少患有一种精神疾病.鉴于精神疾病的高患病率、高未治疗率以及高复发率,自我管理被推荐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的补充措施.但是,目前精神疾病自我管理实证研究较少,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估工具.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总结应用于精神疾病自我管理领域、经过初步信效度验证的评估工...  相似文献   
88.
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并探讨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影响因素。方法按最优分配分层整群抽样抽出成都地区2279名大中学生,由经过培训及一致性检验的精神科医生根据SCID进行一对一同诊确诊。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愿合作患者(n=156)及其配比者(n=156)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负向评价恐惧量表(FNE)和防御方式同卷(DSQ)。结果2279名成都地区大中学生中患社交焦虑障碍者179名,其中女性88名,男性91名。经过配对秩和检验发现患者组与配比组在生长地(P=0.049)、家庭经济水平(P=0.000)、父母教养方式、状态特质焦虑、负向评价恐惧、防御机制、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P=0.001)七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权法计算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总患病率为8.15%,女性患病率为8.35%,男性患病率为7.62%,可能的发病影响因素有:生长地为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为抑制性;有焦虑特质;有负向评价恐惧;更多使用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更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类型抗抑郁药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功能性受体TrkB/C在抗抑郁效应及抑郁症病理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正常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8组,分别给予氟西汀、丙米嗪、吗氯贝胺和作为对照的生理盐水处理,每个处理组按给药持续时间再分为短程(10d)和长程(28 d)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部分脑区BDNF/TrkB,NT-3/trkC蛋白和信使核酸(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短期给予抗抑郁药即可影响BDNF蛋白表达改变(P<0.05),不同类型药物影响的部位有所不同.长期给药表达明显增强(P<0.05)部位增多,TrkB表达也受明显调节(P<0.05).NT-3表达较局限,短期给药下丘脑表达水平被上调(P<0.05),长期给药杏仁核与下丘脑均有明显增强(P<0.05).TrkC仅在长期用药后海马的阿蒙角表达增强(P<0.05).⑦短期给药BDNF/TrkB与NT-3/TrkC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长期给药后海马BDNF/TrkB与NT-3/TrkC mRNA,杏仁核BDNF与NT-3受到明显上调(P<0.05);下丘脑处BDNF mRNA表达水平被下调,丙咪嗪组明显(P<0.05),下丘脑处TrkB与NT-3 mRNA接受长期抗抑郁药上调(P<0.05),TrkC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抗抑郁药可调节相关脑区BDNF/TrkB,NT-3/trkC蛋白与核酸两个不同水平的表达变化,不同类型的药物影响的部位不完全一致,配体与受体变化也有差异,显示神经营养素家族在不同抗抑郁药物的临床效应以及抑郁症病理过程存在一定模式.  相似文献   
90.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SC)和抑郁症患者(DP)的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深入比较该指标在两种疾病人群中的表现,探究这一指标对两种疾病大脑异常情况的反映。 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各100例(男:50,女:50),采集睁眼、闭眼两种状态下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对脑电信号进行信号预处理,并通过独立成分分析实现伪迹校正;基于Welch变换进行功率谱分析,归一化后利用相对功率计算脑电的功率谱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对该指标做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在任意相同状态下,精神分裂症组的组平均功率谱熵在每一导联上都低于抑郁症患者组(导联平均功率谱熵:闭眼状态下,SC:1.26; DP:1.32;睁眼状态下,SC:1.33; DP:1.37),且在多数导联上差异显著(P<0.05);对于两组被试,其闭眼状态下的功率谱熵均分别低于睁眼状态下的功率谱熵;对于功率谱熵从睁眼状态至闭眼状态的减少量,两组被试在Fp1、Fp2导联存在显著差异(P<0.05)(Fp1:SC为0.08,DP为0.02;Fp2:SC为0.09,DP为0.02);在睁眼状态下,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左右半球功率谱熵的不对称性存在差异,精神分裂症组表现出更广的不对称性(呈显著不对称性的电极对:SC有4对,包括F3-F4、O1-O2、F7-F8、T5-T6;DP有2对,包括P3-P4、F7-F8);闭眼状态下二者的不对称性均只显著体现在F7-F8、T5-T6导联(P<0.05)。 功率谱熵这一指标能够敏感直观地描述功率谱的分布情况与不规则程度,进而反映脑电信号的复杂程度以及个体大脑活跃程度。该指标能够作为一项有效参考,反映两种疾病人群在静息态下大脑活动的差异,并有望用于区分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