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84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2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目的 综述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治疗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机制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EVs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治疗IVDD的作用机制。结果 EVs是一类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膜结构的微小囊泡,通过自身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在细胞炎症、氧化应激、衰老、凋亡、自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EVs能通过改善髓核、软骨终板、纤维环的病理生理状态,发挥延缓IVDD的作用。结论 EVs有望成为治疗IVDD的新策略,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22.
目的:探讨节段性截肢对四肢侵袭性恶性肿瘤患者的适应证及其术后功能和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2022年因四肢侵袭性恶性肿瘤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节段性截肢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使用Musculo- skeletal Tumor Society 93(MSTS93)保肢评分系统与多伦多保肢评分系统(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其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根据Enneking分期系统所有患者分为ⅡB期。所有患者均保留了主要的血管与神经,且手术均达到了R0边界。5例患者随访时间24~119个月,平均56.80个月。接受肱骨节段性切除的患者的平均肱骨愈合时间为5个月。患者的平均MSTS93总功能评分为(24.20±3.03)分,平均功能百分率为(80.68±10.11)%。平均TESS评分为(86.54± 10.28)分。无患者发生任何局部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出现肺转移。结论:节段性截肢可以在保证足够外科边界的同时保留充分的肢体功能,是一个较有前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23.
(1)一般情况:患者, 男性, 年龄71岁, 身高175 cm, 体质量约70 kg。因"外伤致右侧髋部肿胀, 疼痛伴活动受限3 d"入院。患者3 d前在家中不慎摔伤, 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 彩超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  相似文献   
624.
谢浩  吴积  覃健  刘军  曹晓建 《中国骨伤》2023,36(6):532-542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5.
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7例, 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 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 "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 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 180.0)min、600.0(500.0, ...  相似文献   
62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损伤脊髓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Allen′s法以 10g× 2 .5cm力致伤大鼠T8脊髓 ,插蛛网膜下隙导管于术后即刻、2h、4h、8h、12h、2 4h ,各注入NGF溶液 ,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1(NMDAR1)mRNA在脊髓中的表达。结果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正常组大鼠脊髓中几乎无NMDAR1mRNA表达 ,生理盐水组NMDR1mRNA表达明显增多 ,NGF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 ,NMDAR1mRNA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NGF能通过抑制脊髓中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NMDAR)的生成 ,抑制钙内流 ,抑制NO的生成 ,从而保护损伤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627.
[目的]分析腘窝囊肿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开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7月本院采用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开术治疗34例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41.4±8.4)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4±3.3)ml,术后引流量(104.5±29.5)ml,下地行走时间(3.7±0.9)d,住院时间(7.5±1.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3.8)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VAS评分[(6.4±2.5),(3.8±2.4),(0.4±0.1), P<0.05]显著减少,而HSS评分[(43.7±11.4),(73.8±12.6),(96.8±3.5), P<0.05]和膝伸-屈ROM [(82.8±3.3)°,(93.4±4.0)°,(105.9±1.3)°, P<0.05]显著增加。术后6个月,1例复发,囊肿大小3 cm×1 cm,未做治疗。末次随访,2例复发,行开放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2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社会活动。我国2018年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CI,tSCI)发病率为50.484人次/100万人,已高于欧洲地区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美国2017年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约有30万SCI患者,每位患者的终身医疗费用在(111~473)万美元之间。SCI按照时间和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在SCI急性期,由于出血、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的破坏和胶质细胞激活,大量免疫细胞迅速浸润并分泌细胞因子,脊髓组织表现为血管损伤、离子失衡、兴奋毒性、自由基产生、钙内流增加、脂质过氧化、炎症、水肿和坏死等一系列脊髓微环境失衡的特征。中性粒细胞是急性期最早进入损伤部位的循环免疫细胞,对SCI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损伤部位释放各种毒性介质,杀死微生物、清除受损组织,同时介导其对周围细胞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其部分代谢产物可降低炎症水平,对SCI的恢复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充分了解中性粒细胞的特性及其在SCI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SCI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为临床治疗SCI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