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751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270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8篇
  2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36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急性中毒的救治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毒是医院急诊科的常见病,我国每年约有上万人发生各种原因的中毒。国家卫生部历年发布的城乡死亡原因顺位中,创伤与中毒占第四或第五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抗辐灵活性成分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和丹参酮对微波辐射致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诱导的PC12细胞为模型,分别给予1、3和9μg/ml黄芪总苷、赤芍总苷、丹参酮,作用48 h后经30 mW/cm2微波辐射6 min,于辐射后即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 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活性氧探针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 malonyl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3种活性成分作用后经微波辐射各组PC12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差异。辐射后6 h,辐射组PC12细胞较对照组(假辐射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与辐射组相比,黄芪总苷(3μg/ml)给药组PC12细胞生存率明显提高(P<0.01)。辐射后0和48 h,辐射组PC12细胞ROS、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辐射组相比,各药物预处理组PC12细胞ROS、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抗辐灵3种活性成分能改善微波辐射对PC12细胞的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3.
作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放疗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合理的放疗剂量和分割模式可改善肿瘤微环境,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形成原位疫苗,激活全身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同时,免疫治疗可有效增强放疗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证实,正在临床研究中进行广泛探索。该文对放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及相关机制、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右心房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右心房黏液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黏液瘤细胞呈单个散在、条索状或呈血管形成的指环样结构排列,黏液样基质在血管周围形成晕环;瘤细胞形成原始或分化的血管趋势,基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瘤细胞细长、梭形或星状,胞浆嗜酸性,胞核卵圆形、圆形或细长形;瘤细胞聚集呈球状,胞浆嗜酸性,胞核卵圆形或梭形。结论:右心房黏液瘤,非常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心房黏液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3月确诊为乳腺淋巴瘤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8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5~82岁,6例位于左乳,1例右侧,1例双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边界较清,可活动。7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免疫组化染色均表达CD20、CD79a,7例MUM1阳性,4例Bcl-2阳性。治疗后4例患者获随访3~25个月,均健在。结论:乳腺淋巴瘤少见,常见类型为DLBCL,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提高对乳腺淋巴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6.
叶青  江泽飞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4):1074-1077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类有着极大异质性的疾病,个体间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根据基因表达谱分析,TNBC 细分为生物学行为各异的6 个类别,各类别对不同治疗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在医疗行业步入精准的时代,寻找TNBC 可治疗的各类靶点对不同类别TNBC 的精准靶向治疗可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女性患者,年龄14~20岁;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10/10HPF。结论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少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9.
用色度学方法研究牙齿漂白剂增白牙齿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牙齿漂白剂增白牙齿的效果,建立用色度学分析手段研究牙齿漂白剂增白牙齿效果的方法。方法:将166名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三个实验组,经过两周的临床实验,分别用Vita比色板法和数码照像计算机色度分析系统,分析并比较实验前后牙面Vita色度和色差△Eab的变化。结果:118名受试者完成实验,三个实验组间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量等基本情况方面分布均衡;两种漂白剂使用两周后,牙面Vita色度与实验前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前比较相差不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漂白剂组△Eab值相差非常显著(P<0.01),两漂白剂组之间△Eab值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建立了用色度学分析手段研究牙齿漂白剂增白牙齿效果的方法,用该方法研究表明,两种漂白剂都具有增白牙齿的效果,并且它们增白牙齿的效果之间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讨脐血采集,分离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概念及不同检测方法的有效性,采用BACTEC9050细菌培养系统和改良马丁/硫乙醇酸盐(22℃)及硫乙醇酸盐(35℃)培养法对60份脐血同时进行采集后及分离后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对206份脐血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C,Anti-HBC,Anti-HCV,Anti-HCMV-IgM,HTLV-1,HTLV-2,HIV-1及HIV-2;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BVDNA和HCVRNA;用红细胞凝集法检测TPHA,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ACTEC9050细菌培养系统,采集后脐血中细菌污染率为3.33%,真菌污染率为0%;细胞分离后细菌和真菌污染率分别增高到6.67%和1.67%;在该系统中,厌氧菌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改马丁/硫乙醇酸盐(22℃和35℃)。脐血血清病原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ELISA方法,HBsAg阳性率2.4%,Anti-HBC单项阳性率29.4%,Anti-HCMV-IgM阳性率1.89%;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HBVDNA阳性率5.8%,HBsAg阴性而HBCAb单项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6.7%,HCVRNA阳性率2.4。结论:采集及分离后脐血细胞中病原微生物阳性率甚高;目前沿用的改良马丁/硫乙醇酸盐(22℃和35℃)培养系统,会导致脐血中厌氧菌漏检,有必要更新该培养方法,如采用先进的BACTEC9050培养体系,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弥补ELISA等常规脐血传染病检测方法的缺陷,从而提高脐血造血细胞移植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