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6篇
儿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药》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85%),革兰阴性菌34株(41.98%),真菌5株(6.17%)。革兰阳性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株(59.52%),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 ESBLs )菌12株(35.29%)。排在前5位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及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52.00%~10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尚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均有较高耐药率(42.86%~100.00%),其中产ESBLs菌对上述几种药物及头孢吡肟100%耐药,对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0%~33.3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最多见,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结论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用药更合理、有效,并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集的AL化疗后伴粒细胞缺乏的213例患儿,将其分为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晚期预防组。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330例次)在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对照组(191例次)在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经广谱抗生素应用72 h 后发热无改善者加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IFI发生率。结果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对照组各有7例和18例发生IFI,发生率分别为2.12%和9.42%,两组IFI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在发热早期进行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分子遗传学方法在儿童白血病分型、分层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大部分白血病存在一系列与特定形态、临床特点相关的染色体重排.融合基因作为基因结构重排的产物,是白血病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的分型诊断、微小残留病的诊断、评估预后及靶向治疗.迄今为止,儿童白血病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各类检测方法从传统的PCR,发展至多重逆转录PCR、实时定量逆转录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流式细胞学技术、全基因组测序等.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提示,先心病的发病率占全部活产婴儿的6‰~10‰,估计我国每年约出生15万患有先心病的新生儿。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先心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单独作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其中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先心病占总数的75%~90%[2]。明确先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预防先心病有重要意义[3]。本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对先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功能代谢及临床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NICU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早产儿出生第10天时的粪便标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相关临床疾病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益生菌组早产儿第10天时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属与乳酸杆菌属丰度更高(P<0.05),而梭菌属、葡萄球菌属和亲铜菌属更低(P<0.05).功能分析中益生菌组的磷酸戊糖途径及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而坏死性凋亡功能更低(P<0.05).且人类病原体败血症(P<0.01)、肺炎、肠胃炎和腹泻(P<0.05)的基因功能表达也更低.此外,益生菌组早产儿第10天时的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P<0.01)和腹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P<0.05)均低于对照组.益生菌组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对NICU早产儿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和临床疾病均产生有利影响,并从功能上解释了益生菌降低临床疾病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自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球结膜充血和肢端改变等,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0.
徐鹏  刘德云  余月 《安徽医学》2022,43(3):352-355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安徽省7~14岁儿童身高变化趋势及矮身材的流行趋势,为针对安徽地区儿童矮身材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安徽省3个地区(宿州市、合肥市、池州市)的城乡中小学生,调查7~14岁儿童的身高,总样本量为4874名,并与2010年及2014年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