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WFG)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常规TransPRK矫正中度近视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双眼TransPRK治疗的60例中度近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WFG,分为WFG-TransPRK组(30例,60眼)和TransPRK组(30例,60眼)。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测量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高阶像差和中央角膜厚度等变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两组疗效指数和安全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手术前后总高阶相差和球差升幅高于WFG-TransPRK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升幅、中央角膜厚度降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疗效指数(t=1.913)、安全指数(t=0.775)和并发症发生率(χ2=0.1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442、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iR-30-5p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30-5p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和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中的表达。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miR-30-5p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0-5p与FOXG1的3'UTR结合能力及靶向关系,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miR-30-5p对FOXG1的mRNA与蛋白表达影响。瞬时转染Y79细胞后,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Y79细胞的增殖。 结果 与HRECs比较,miR-30-5p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降低,FOXG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升高。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miR-30-5p与FOXG1存在结合位点,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miR-30-5p可负调控FOXG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证实miR-30-5p与FOXG1 3'UTR存在靶向关系。瞬时转染miR-30-5p可升高Y79细胞中miR-30-5p的表达水平,抑制Y79细胞的增殖活力。过表达FOXG1可逆转miR-30-5p上调对Y79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论 miR-30-5p通过下调FOXG1表达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环曲面和球形角膜塑形镜在中高度散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佩戴角膜塑形镜片的77名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1.0 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选择透镜设计不同分为环曲面组(n=36)和球形组(n=41)。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佩镜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裸眼视力(UCVA)、镜片偏心度及角膜散光J0、J45。结果 环曲面及球形组UCVA分别从佩戴前的0.80(0.60, 0.10)、0.80(0.55, 0.90)下降到佩戴12个月后的0(0.00, 0.08)、0(0.00, 0.10),两组佩戴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曲面组及球形组镜片偏心度由戴镜1天的(0.46±0.25)mm、(0.53±0.21)mm增加至戴镜12个月的(0.73±0.41)mm、(1.32±0.12)mm,角膜散光J0分别由基线时的(-0.59±0.73)D、(-0.78±0.41)D下降到佩戴12个月的(-0.13±0.68)D、(-0.69±1.19)D,两组患者佩戴1个月后偏心度和角膜散光J0比较,...  相似文献   
4.
史春生  姜波 《安徽医药》2020,24(2):296-300
目的评估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继发黄斑水肿病人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MT)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 2015年 12月至 2017年 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BRVO继发黄斑水肿病人 41例,分为观察组 22例,对照组 19例,观察组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 1,3,6和 12个月分别收集 BCV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记录的 CMT,观察组在第一次或随后的康柏西普注射后,在黄斑水肿( CMT≤350 um)减轻后 15 d立即进行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在随访期间,如果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观察到持续性或复发性黄斑水肿,则每隔 1个月再次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 2.8次和 3.2次,观察组的平均注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 1、3、6和 12个月两组的 BCVA均明显提高( P<0.05),但两组间治疗治疗前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 1、3、6和 12个月两组 CMT均明显下降( P<0.05),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可有效提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病人的视力,减少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药次数,优于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戴琰琰  王勇  姜波 《安徽医学》2022,43(3):253-256
目的 评估环曲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 50例(100只眼)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根据佩戴角膜塑形镜类型不同,分为观察组(佩戴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与对照组(佩戴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每组25例(50只眼)。记录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周、1、6及12个月的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偏心量以及眼轴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戴镜前与戴镜后视力矫正和眼轴控制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矫正角膜散光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偏心量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曲面设计和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均能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且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治疗区角膜散光及偏心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合肥地区50岁以上翼状胬肉患者流行病学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老年翼状胬肉116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手术治疗的非翼状胬肉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本地区老年人群翼状胬肉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其发病的相关因素。 结果 符合调查条件翼状胬肉患者116例(135眼)。通过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人群(OR=1.260,95%CI:1.360~2.877,P<0.001)、粉尘接触史(OR=3.895,95%CI:2.850~5.180,P<0.001)、户外活动时间长(OR=1.456,95%CI:1.010~2.556,P=0.016)、高龄(OR=5.055,95%CI:1.585~15.360,P=0.006)、是否佩戴眼镜(OR=0.305,95%CI:0.136~1.650,P<0.001)和翼状胬肉发病密切相关。 结论 农村人口、高龄、较长的户外活动时间以及长期的粉尘接触史是翼状胬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佩戴眼镜是其保护性因素。通过适当的健康宣教引导老年人群进行正确的户外活动可能减少翼状胬肉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对准分子术后干眼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某医院眼科就诊行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的患者64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自体血清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术后对照组常规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及加替沙星滴眼液,自体血清组添加使用自体血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部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的变化.结果:通过术后1周、2周、1个月的观察,自体血清组患者较对照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清对准分子术后患者干眼症有明显的临床效用.  相似文献   
8.
乔灵飞  姜波  史春生 《安徽医药》2021,25(4):818-820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病眼单次康柏西普注射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6—1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BRVO继发ME的病人31例31眼,所有病眼均接受抗VEGF治疗,药物为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1月,所有病人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A检查.其中,软件自动测量治疗前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T)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法分析治疗前后病眼各项资料差异.结果 与康柏西普注射1月后比较,CMT由治疗前(474.2±95.1)μm降低至(320.3±131.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5,P=0.000);BCVA由治疗前(54.94±16.87)个提升至(66.78±19.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1,P=0.015);黄斑区FAZ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P>0.05);黄斑区不同区域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T)及灌注密度(PD)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BRVO继发ME病眼短期内CM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且对黄斑区FAZ及视网膜浅层毛细管的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