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HO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als,SDG)目标三"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幸福"下涵盖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确保普遍获得性和生殖卫生保健服务等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消除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降低全球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MMR)至70/10万^([1])。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方法在普遍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现场,以《儿童家族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作为调查工具,以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就寝延迟,睡眠中发生每周>2次的以下情况:害怕就寝、打鼾、白天嗜睡、磨牙、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先对幼儿园保健老师集中统一培训,保健老师再对幼儿园班主任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人为幼儿父或母或抚养人且近1年与幼儿一起生活。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和回收。结果2018年5~6月22所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8 624份,有效问卷8 586份,男孩4 595名(53.5%),女孩3 991名; 3~岁占17.8%、4~岁占34.1%、5~岁占32.0%、6~岁占16.1%。平均晚上就寝时间为21∶43,平均晨醒时间为7∶01,随年龄增长,白天、夜间和全天睡眠时间总量在减少,晚上就寝时间点延迟,平均晨醒时间点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白天、夜间、全天睡眠总量和就寝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2.2%,就寝延迟的发生率为75.7%。随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和就寝延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害怕就寝72.4%,打鼾62.5%,白天嗜睡51.2%,磨牙50.4%,夜惊49.2%,梦魇41.2%,入睡困难33.4%,梦游4.4%。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的发生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就寝延迟,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早期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中等发展水平的两个区随机选择4个社区的1~3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城市幼儿社会情绪评估量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拟的社会人口学问卷,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异常检出率为24.44%(231/945),男童外显行为异常率高于女童(11.0% vs 7.1%,χ2=4.493,P<0.05),12~18月龄能力异常检出率为15.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3.6%~6.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年龄、母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母亲参与养育时间、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年龄、母亲职业、母亲参与养育时间、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问题发生率高,应开展早期筛查,制定家庭养育早期干预策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城镇与乡村1~66个月儿童发育的差异及特点。方法资料来源于《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中文版)》(ASQ-3)的全国常模样本,比较城市和乡村样本的20个ASQ-3月龄组在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5个能区的得分平均值以及量表总分的平均值。采用SAS 9.3和MS 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城镇样本2 236人,乡村样本2 216人,每个ASQ-3月龄组的样本量为108~114人。沟通能区有19个月龄组城镇较乡村高,其中6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粗大动作能区有18个月龄组城镇较乡村高,其中8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细动作能区有18个月龄组城镇较乡村高,其中7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决问题能区所有ASQ-3月龄组城镇均高于乡村,其中11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人-社会能区有14个月龄组城镇较乡村高,其中3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个月龄组的ASQ-3量表总分城镇均高于乡村,其中11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7 m(适用于25个月16天至28个月15天儿童)及以后的月龄组中,城乡差距加大。结论我国1~66个月儿童的发育存在城乡差异,乡村儿童ASQ-3各个能区的发育普遍落后于城镇儿童。推广ASQ-3对促进我国乡村儿童的发育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腹、完全腹腔镜下、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这三种不同手术入路对新辅助化疗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4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79例、腹腔镜组45例、腹腔镜联合阴式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除淋巴结数量、住院总天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开腹组的术中出血量最大,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最长,切除淋巴结数量最多,腹腔镜联合阴式组的住院总天数最短。三组患者在淋巴结转移率、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开腹组的术中输血率较高(P<0.05)。开腹组、腹腔镜组、腹腔镜联合阴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66%、8.89%、23.81%,总体复发率分别为6.33%、17.78%、19.05%,总体转移率为2.53%、11.11%、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随访5~76个月,开腹组、腹腔镜组、腹腔镜联合阴式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83.4%、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3%、75.6%、66.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187)。结论:对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开腹、完全腹腔镜下、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具有相似的远期疗效,但后二者对促进患者的围术期康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出生缺陷发病率和构成情况,探索适宜的出生缺陷监测时段。  方法  利用2016―2018年上海市《出生缺陷儿、残疾儿童报告卡》,分析孕<28周、孕28周~<产后8 d、产后8~<43 d、产后43 d~<出生后1年、出生后1~<2年、出生后2~<3年和出生后3~<18年的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和构成比。  结果  2016―2018年,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31‰、15.34‰和22.05‰,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年度出生缺陷顺位中均为首位。孕28周前和围产期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9‰和14.44‰,延长至产后42 d、出生后1年、出生后2年、出生后3年、出生后18年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18‰、16.90‰、17.05‰、17.11‰和17.35‰。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出生缺陷患儿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83.21%和97.38%,出生缺陷发病率分别为常规围产期监测的1.45倍和1.70倍。  结论  建议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严重特殊疾病孕妇的风险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2014—2016年181例孕周<28周,妊娠合并严重特殊疾病(以下简称"严重特殊疾病")的孕妇构成情况及风险管理。【结果】2014—2016年妊娠合并严重特殊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2016年较2014年上升2.2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1例孕妇平均年龄(29.06±5.41)岁,高龄孕妇(≥35岁)占16.02%;2016年高龄孕妇比例较前两年增加。三年中非本市户籍孕妇的比例(76.80%)高于本市户籍比例(23.20%),其中流动孕妇比率35.91%。181例妊娠合并严重特殊疾病孕妇的疾病顺位前三位分别为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181例合并严重特殊疾病孕妇中,47例危重抢救,发生率为259.67‰,明显高于2014—2016年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抢救发生率(分别是2.31‰,3.12‰,3.31/‰,三年平均2.89‰)。孕13周以上终止妊娠住院费用高于孕13周以内终止妊娠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妊娠合并严重特殊疾病的早期干预,保障母婴安全,提高此类孕妇的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节约医疗卫生成本。提高此类孕妇的风险意识及干预的依从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非户籍儿童的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2009年,采用分阶段、不等比例、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在同一抽样社区对0~6岁户籍与非户籍儿童的体格生长、辅食添加、一周食物摄入等内容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非户籍儿童"偏食、挑食"的比例高,达到30.2%,但较2006年的35.8%有所下降(P0.01);与2006年相比,非户籍儿童添加"肉"和"鱼虾"的时间有所提前,8个月后添加者比例下降(P0.01);非户籍儿童每日进食"蛋"、"鱼虾"、"豆制品"和"水果"的比例较2006年有所增加(P0.05),分别上升的数值范围为39.90%~45.51%、7.63%~16.39%、5.85%~12.33%、58.07%~65.01%;非户籍儿童体重低下、生长迟缓的比例比户籍儿童高(P0.05),分别为3.8%vs 2.0%、3.3%vs 1.8%。结论非户籍儿童的喂养和营养状况、体格生长与户籍儿童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经有所改善。针对性提供健康宣传教育,改善儿童保健服务利用,可以促进非户籍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方法在普遍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现场,以《儿童家族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作为调查工具,以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就寝延迟,睡眠中发生每周>2次的以下情况:害怕就寝、打鼾、白天嗜睡、磨牙、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先对幼儿园保健老师集中统一培训,保健老师再对幼儿园班主任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人为幼儿父或母或抚养人且近1年与幼儿一起生活。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和回收。结果2018年5~6月22所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8 624份,有效问卷8 586份,男孩4 595名(53.5%),女孩3 991名; 3~岁占17.8%、4~岁占34.1%、5~岁占32.0%、6~岁占16.1%。平均晚上就寝时间为21∶43,平均晨醒时间为7∶01,随年龄增长,白天、夜间和全天睡眠时间总量在减少,晚上就寝时间点延迟,平均晨醒时间点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白天、夜间、全天睡眠总量和就寝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2.2%,就寝延迟的发生率为75.7%。随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和就寝延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害怕就寝72.4%,打鼾62.5%,白天嗜睡51.2%,磨牙50.4%,夜惊49.2%,梦魇41.2%,入睡困难33.4%,梦游4.4%。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的发生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就寝延迟,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胡淑怡  李力  胡晓宇  杜莉  岳雅琪  朱丽萍 《安徽医学》2022,43(11):1352-135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对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目标自行设计关于HPV及其疫苗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上海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务人员填写问卷,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339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调查对象HPV知晓率为97.4%,HPV疫苗知晓率为96.1%;≤48岁女性医务人员HPV疫苗接种率为32.6%(n=242),11.2%的调查对象不愿将来给自己子女接种HPV疫苗,在尚未接种的≤45岁女性医务[JP2]工作者中,34.7%(52/150)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接种HPV疫苗。年龄小于26岁(OR=0.186;95%CI:0.063~0.547)、职业为医生或者护士(OR=0.186;95%CI:0.063~0.547)是接种HPV疫苗的保护因素。结论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HPV及其疫苗知晓率较高,但对其相关知识存在薄弱点,应针对其HPV及疫苗接种知识的薄弱点,加强健康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