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10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一鸣  陈宏亮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6):117-120,126
目的 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PKP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节段数分为单节段组(n=60)与多节段组(n=63)。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94例。两组在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30例(共43个椎体),总渗漏率为24.39%,均为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共29例,再骨折率为23.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PKP在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及术后并发症上与单节段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新型枢椎椎板钉导向器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三维CT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身高165~180(172.9±9.5) cm,年龄38~55(51.1±12.8)岁,排除枢椎椎板缺损及发育不全患者。每例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制作两套3D打印标本,共80个颈椎标本,均用于体外置钉试验。根据置钉方式的不同,体外试验部分分为导向器置钉组40个和徒手置钉组40个。同时,在计算机上重建出该40例患者的颈椎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置钉,得到理想出针点数据与理想内倾角度,此为3D模拟置钉组(理想钉道),40例。在体外试验中,分别测量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置入螺钉的位置危险等级、出针点位置及内倾角度。并以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为基准,将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数据对比,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准确性。结果:导向组螺钉位置可接受的为75例,位置危险的为5例,可接受率为94%,双皮质率为93%。徒手组螺钉位置可接受为62例,位置危险为18例,可接受率为78%,双皮质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导向器为通用型,结构稳定,导向精确,操作简便,可同时置入双侧椎板钉,缩短置钉时间,同时可有效避免双向交叉螺钉的碰撞,增加双皮质率,有效提高枢椎椎板钉置钉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PDCA循环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医院实习的肿瘤科学生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比两组实习生的总通过率、问卷调查及带教教师评价结果.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总通过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观察组在培养自学能力、拓宽知识面、等教学方法满意方面占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带教教师对学习兴趣、团队协作等带教教师评价方面评分高于对组(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可发挥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与理论结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益于高质量肿瘤学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患者rt-PA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04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时间窗内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二者短期预后及不良事件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二者对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在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相对较低。结论轻型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血管内支架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4月~2006年6月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7例血管内支架术进行综合评价。支架植入术病例2例为颈动脉起始部狭窄,2例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另3例为优势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结果 彩超、TCD、MRA资料显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3例,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狭窄率〉50%)5例;DSA资料显示:存在动脉粥样斑块的53例,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13例,Moyamoya病1例,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行支架植入的患者除1例手术径路差而中止手术,其余6例手术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SA检查可以明确有无血管狭窄、明确病因,并有利于对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进行风险一效益评估。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改良TIPS 治疗的31例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早期接受改良TIPS治疗1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8例,残存肝静脉代偿不全9例),肝静脉开通失败或反复再狭窄转改良TIPS治疗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成功。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5±6.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降至术后(18.9±2.6) mmHg(P<0.01),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术后1、3、6、12个月时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2%(23/31)、93.1%(27/29)、95.8%(23/24)、95.8%(23/24);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率为3.3%(1/30);术后1年、2年分流道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8%(23/24)、91.7%(11/12),继发通畅率皆为100%(24/24,12/12)。 结论 改良TIPS术治疗BCS所致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G、TBA联合AFP和PIVKA-Ⅱ检测在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模型,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患者60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60例[肝硬化组(肝硬化代偿组3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进行血清甘胆酸(CG)、总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Ⅱ诱导蛋白(PIVKA-Ⅱ)等肝病生物学指标水平测定,比较各指标水平在肝脏疾病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效能.结果 肝癌组的AFP、PIVKA-II、CG和TBA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代偿组的AFP、PIVKA-II、CG和TBA水平均低于肝硬化失代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G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最大;AFP鉴别肝硬化代偿期与肝硬化非代偿期及肝炎的AUC最大;PIVKA-II鉴别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的AUC最大.四项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最高为0.974,灵敏度(98.3%)和特异性(91.7%)高于其他单一指标;四项指标联合鉴别肝硬化代偿期与肝硬化非代偿期的特异性最高为88.9%;AFP+PIVKA-II联合鉴别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的灵敏度最高为100%;AFP+CG联合检测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炎的特异性最高为95.0%.结论 CG、TBA、AFP和PIVKA-Ⅱ检测在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及评估肝脏受损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病<6?h ACI患者1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分组,观察组采取rt-P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rt-PA动脉溶栓,每组8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7?d、3个月NIHSS评分、ADL评分,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完全再通76例,部分再通5例),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95%(完全再通62例,部分再通14例,未通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仅2例再发脑梗死,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12例再发脑梗死,且4例因脑梗死伴脑疝死亡,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发病6?h内采取rt-PA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提高溶栓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但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及术前准备耗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延长溶栓处理时间,抵消早期动脉溶栓的优势,建议视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