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17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概述了几种大豆发酵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风味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变化,展现大豆发酵制品得天独厚的营养保健优势,为大豆发酵制品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克百威及其代谢产物的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微核试验研究克百威及其4种代谢产物的遗传毒性。[方法]分别以0.1、0.2、0.4mg/kg3个不同剂量水平的克百威及其代谢产物3-羟基呋喃丹、3-酮基呋喃丹、呋喃酚和亚硝基呋喃丹腹腔注射染毒健康小鼠,24h后以同样剂量再次注射染毒,6h后脱颈椎处死动物,制片,观察并计数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克百威、呋喃酚及3-酮基呋喃丹小鼠胸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为阴性结果,高剂量处理组微核率分别为1.3‰、3.25‰和3.62‰,与阴性对照组(1.83‰)差异无显著性;而高剂量组3-羟基呋喃丹(7.00‰)和三个剂量组的亚硝基呋喃丹(微核率分别为3.62‰、5.00‰、7.85‰)均有明显微核效应。[结论]克百威、呋喃酚和3-酮基呋喃丹在受试剂量下微核试验阴性,3-羟基呋哺丹和亚硝基呋喃丹微核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对染色体具有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将妊娠晚期单胎选择性剖宫产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10例,在第二产程末胎头娩出后舌下含服米索400μg,对照组90例,在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催产素20IU,观察产后2h出血量和用米索前后血压及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产后2h内的出血量,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74.43ml和219.73ml,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米索前后血压比较,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下含服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减少产后出血,也适用于某些与血管变化有关的高危孕产妇,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特征,探讨社会、经济、人口和卫生服务等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对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拟合,评估手足口病的时空变化,并识别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与社会、经济、人口和卫生服务等因素的潜在关联。结果 2011-2018年,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7 118 050例,死亡2 283例,2011-2014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4-2018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报告死亡率一直呈波动下降趋势。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华南地区且为热点区域及高风险区域,报告发病率最低的为西北地区,冷点区域及低风险区域也集中在其部分区域。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R=3.54)、每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RR=1.61)、城市化率(RR=3.00)、人口出生率(RR=2.36)、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RR=3.40)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RR=0.57)有关。结论 2011-2018年我国手足口病防控重点区域为东南沿海地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考虑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戴丹华  王丰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10):488-489
随着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上海作为一个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目前,闵行区外来人口数约92万,仅七宝地区就高达18万,是本地居民的2倍之多。外来人口的导入繁荣了当地的经济,同时也增加了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难度。国内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流动人口与传染病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的发病已成为七宝地区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要巩固原有传染病防治成果就必须优先控制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按照上海市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对外来人口传染病管理工作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外来传染病病例失访已成为传染病控制的“瓶颈”。本组资料是闵行区七宝地区2003~2005年外来传染病病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外来人口传染病管理质量,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方法 野西瓜药材经粉碎破壳、70%乙醇回流提取、石油醚(沸程60~90 ℃)萃取后,采用VF-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柱温从80 ℃开始,保持2 min,以15 ℃/min的速度升到300 ℃,并保持10 min,气化温度为250 ℃;载气为高纯度氦气,流量为1.0 ml/min;质谱检测器为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 ℃,分流比30:1,进样量为1.0 μl。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 结果 共检测出53个峰,确认出其中48种成分,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棕榈酸21.82%,硬脂酸7.49%,油酸42.93%,甘油单油酸酯2.39%,维生素E 1.67%等。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不饱和脂肪酸和烃类化合物。 结论 通过气质联用技术,为鉴定野西瓜果实中的化学成分建立起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闵行区农村生活用井卫生状况的调查,评估现行消毒效果,探索有效的消毒方法。方法采用现场生活用井周边环境调查;井水消毒效果五项微生物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对莘庄和七宝地区的157口井进行了井周环境及使用情况的调查,井周环境存在一定的传染病发病因素,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手压井在消毒前后,色度、浊度、总大肠茵群以及茵落总数无显著差异性.自然井在消毒前后总大肠茵群有显著性差异。手压井和自然井比较消毒后效果。在浊度、总大肠茵群以及茵落总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手压井和自然井茵落总数和总大肠茵群严重超标。结论闵行区使用的生活用井.存在一定的人群聚集性使用,有传染病暴发的危险因素。自然井消毒效果较手压井显著,手压井由于其使用模式,井深部的水无法得到充分消毒,微生物指标不能达标,存在传染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闵行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现况,为制定和开展有效的食品安全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闵行区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若干学生及其家长完成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问卷,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信念和态度接受率及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4.2%、88.7%和81.9%;初中生分别为77.4%,85.3%和77.5%,中小学生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家长言传身教、学校健康教育和广播电视。结论食品安全知信行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常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提倡采用"家校互动"资源平台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及健康干预活动,并积极呼吁尽快出台统一的食品安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C2C12在微型灌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特点,以期探索一种有效的种子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在自行研制的微型灌注生物反应器中以20%换液量/天、30%换液量/天两种条件进行C2C12细胞培养,通过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及生化代谢离线检测等对培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微型灌注生物反应器培养较传统的细胞培养瓶培养,培养基使用效率提高;在细胞形态无显著性变化的情况下,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显著缩短.而且,C2C12细胞的生化代谢在20%换液量/天灌注条件下较30%换液量/天的为佳.结论 C2C12细胞的灌注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较传统的细胞培养瓶培养方式优越,同时,20%换液量/天的灌注条件较30%换液量/天为佳.该灌注培养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