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它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在癌症中发现EGFR酪氨酸激酶区常发生各种突变,这些突变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密切相关.因此,EGFR突变的检测对癌症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常用的EGFR突变检测方法有测序法、PCR-SSCP、突变体富集PC...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53.
布鲁氏菌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氏菌病大多是由羊种布鲁菌感染所致,其次是牛种和猪种。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和动物布病的防控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控制和根除布病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已被国内外用来迅速检测研究布鲁氏菌,同时由于全球数据共享的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全球对于布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筛选20~90岁入队列时未患糖尿病并且体检次数≥2次者,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有无发生T2DM两组人群基线特征,按总胆固醇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划分4组(2.10~mmol/L组、4.16~mmol/L组、4.76~mmol/L组和5.42~13.29 mmol/L组),应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总胆固醇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此队列共纳入12 928人,共随访45 62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53年。随访期间,新发T2DM患者447人,发病密度为9.80‰,随着总胆固醇水平增高,T2DM高发病密度呈上升趋势,在多因素GEE分析中,调整年龄、高密度脂蛋白、是否患高血压、是否肥胖后,以2.10~mmol/L组为参照,4.16~mmol/L组、4.76~mmol/L组和5.42~13.29 mmol/L组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分别为1.24(95%CI:0.83~1.86)、1.75(95%CI:1.19~2.56)、3.60(95%CI:2.51~5.17)。结论总胆固醇与T2DM存在相关性,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上升,发生T2DM的危险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检索"桂枝""附子"的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作为化学成分筛选条件;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检索RA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绘制"桂枝附子配伍-化学成分-靶点-RA"网络;使用STRING 11.0在线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挖掘核心靶点;采用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数据库对该配伍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中的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通路富集分析。结果: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提示,"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主要影响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参与凋亡过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结合等过程。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该配伍通过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凋亡等多条通路影响RA的信号转导和疾病进程。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角度预测了"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治疗RA可能的信号通路,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羧基谷氨酸蛋白(matrix gamma linolenic acid protein,MGP)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GP与肿瘤免疫浸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比较MGP mRNA在卵巢癌患者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方法分析MGP是否参与调控信号通路。使用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网站分析卵巢癌患者中MGP基因表达情况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MGP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低表达;MGP高表达的卵巢癌组织样本显著富集在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细胞毒性、CCR5、NKT、IL-17、TH1/TH2等相关信号通路上。在卵巢癌组织中,MGP表达水平与CD8+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 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和MGP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MGP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而CD8、CD4 T细胞浸润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在卵巢癌组织中,MGP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密切相关,MGP高表达与CD8+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提高对医学实验文档、原始数据尤其是大文件的管理效率,增强安全性和保密性。方法在数据库管理软件(SQL server 2008)平台下遵循数据库规范化设计方法,利用跨平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开发医学实验文档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果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对医学实验文档及原始数据进行上传、下载及权限管理和自动备份等管理功能。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和文件直接以二进制的形式保存到数据库,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相似文献   
58.
Yao Xu  Qing Ye  Wei Shen 《国际眼科》2024,17(6):1066-1072
AIM: To asse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ing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 with intravitreal conbercept (IVC) injections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HR-PDR) complicated by mild or moderate vitreous hemorrhage (VH), with or without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METHODS: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VH with/without DME secondary to HR-PDR and received PRP combined with IVC injection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Upon establishing the patient’s diagnosis, an initial IVC 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prompt administration of PRP. In cases who significant bleeding persisted and impeded the laser operation, IVC was sustained before supplementing with PRP.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PRP, patients were meticulously monitored for a minimum of six months. Laser therapy and IVC injections were judiciously adjusted based on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result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Out of 42 patients (74 eyes), 29 were male and 13 were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59.17±12.74y (33-84y). The diabetic history was between 1wk and 26y,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onset of visual symptoms and diagnosis of HR-PDR was 1wk-1y. The affected eye received 2.59±1.87 (1-10) IVC injections and underwent 5.5±1.02 (4-8) sessions of PRP. Of these, 68 eyes received PRP following 1 IVC injection, 5 eyes after 2 IVC injections, and 1 eye after 3 IVC injections. Complete absorption of VH was observed in all 74 eyes 5-50wk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with resolution of DME in 51 eyes 3-48wk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A newly developed epiretinal membrane was noted in one eye. Visual acu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25 eyes.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glaucoma, retinal detachment, or endophthalmitis were reported.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RP with IVC injection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odality for treating diabetic VH in patients with HR-PDR.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在患儿胫骨骨折闭合复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于全麻下行胫骨骨折闭合复位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股神经阻滞组(F组)和收肌管阻滞组(A组),每组20例。C组采用单纯全麻,F组和A组在全麻后分别行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0.2%罗哌卡因0.5 ml/kg)。记录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1、15 min、手术结束即刻和拔除喉罩后5 min的HR、MAP和SpO2。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布洛芬初次使用时间及术后24 h布洛芬用量。结果与C组比较,F组、A组切皮后1、15 min、手术结束即刻和拔除喉罩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拔除喉罩后5 min的SpO2明显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布洛芬初次使用时间明显延迟,术后24 h布洛芬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F组比较,A组切皮后1、15 min、手术结束即刻和拔除喉罩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拔除喉罩后5 min的SpO2明显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布洛芬初次使用时间明显延迟,术后24 h布洛芬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在患儿胫骨骨折闭合复位术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收肌管阻滞效果优于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而获得的优质胚胎数量日趋增多,但胚胎着床率始终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为胚胎成功着床的关键一环。瘦素作为一种常见的脂肪因子,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并合成转录因子后,与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元件相互作用,启动目的基因转录,从而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瘦素已被广泛证实对人体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瘦素会影响与胚胎着床有关的生殖调控因子表达水平、母体内分泌和代谢状况及子宫内膜微环境等。更有研究发现,瘦素及其受体在人类和啮齿动物的子宫内膜上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因此认为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现就瘦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尝试为临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提供一个崭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