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0篇
  免费   603篇
  国内免费   623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576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538篇
内科学   891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133篇
特种医学   1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01篇
综合类   2154篇
预防医学   651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721篇
  8篇
中国医学   163篇
肿瘤学   32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812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479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目的:构建颈部三维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初步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与对照者颈部生物力学的差异,为CSM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以1名CSM患者作为力学模拟实验对象进行三维CT扫描,并构建颈部三维FEM依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参数选取本团队已有的健康颈部三维FEM作为对照,比较患者和对照者在颈椎正常受力情况下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脊髓的应力差异,以及后仰伸运动后最大应力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CSM患者及对照者FEM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CSM患者颈椎椎体受力差异C5~C6节段最明显,对照者和患者的最大应力部位均在椎体前缘,CSM患者椎体前缘的最大应力小于对照者;CSM患者椎间盘应力分布不均匀,最大应力部位集中在椎间盘底部后缘的两侧;CSM患者各韧带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其中后纵韧带应力最大。CSM患者颈椎在后仰伸运动时范围受限。结论:CSM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可能存在颈部椎体、椎间盘及韧带受力平衡的改变和颈椎运动范围的受限,这可能与CSM力学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双镜种联合技术处理复杂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用该技术治疗的16例复杂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为医源性狭窄。术前患侧肾脏重度积水4例,中度积水7例,轻度积水5例。根据输尿管狭窄的具体位置及长度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和脏器损伤。术后随访患者8~18个月,患者患侧肾积水均不同程度减轻,未发生输尿管再狭窄。结论:双镜种联合技术在术中能精准定位狭窄段、检验吻合效果、扩张炎性狭窄、提高远端输尿管狭窄行端-端吻合术的可能性,是一种治疗复杂输尿管狭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3.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研究BSI的临床分布及病原菌流行特征,可为经验性治疗提供用药参考。分析某院2016至2018年发生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的耐药数据。827例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0株,占69.5%,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8株,占2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深部真菌45株,占5.2%。科室分布主要以消化内科、ICU、泌尿外科和儿科为主。儿童中0-1岁患儿BSI的发生率最高,成人中>60岁患者BSI的发生率达到了51.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53.6%和38.3%,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较低。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但MRSA检出率12.5%。因此,本院BSI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细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年龄和科室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进行分层诊疗,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4.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脊柱内镜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选择120例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0.2%罗哌卡因+0.2%利多卡因局麻),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0.1%罗哌卡因+0.3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0.2%罗哌卡因+0.3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估手术中镇痛效果,采用改良Bromage 评分评估术毕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统计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和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自控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和用药量。结果显示0.2%罗哌卡因和0.3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脊柱内镜手术,可以达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满足手术需要,又同时保留患者双下肢运动功能,即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现象,从而避免脊柱内镜下马尾神经损伤的可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5.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耐受力较差,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共研究了79例该类患者,其中对照组气管插管全麻39例,观察组喉罩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40例,对两组病人进行心率、血压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血压变化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VAS低于对照组(P<0.05)。对高龄患者进行髋部手术时,对其进行喉罩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其麻醉效果相对比较理想,而且能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6.
观察大鼠触须毛囊上段组织的体外培养,筛选最优培养液,为毛乳头体外再生奠定基础。将大鼠触须毛囊上段组织分别培养于 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液、含5%胎牛血清(FCS)的MEM培养液、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液+20 ng/mL EGF+10 ng/mL IGF-1、含5%FCS MEM培养液+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10 ng/mL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5%FCS MEM培养液+20 ng/mL EGF+10 ng/mL IGF-1+10-7 mmol/L双氢睾酮(DHT)、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液+20ng/mL EGF+10 ng/mL IGF-1+10-7 mmol/L DHT共计6种不同培养液中。 在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隔日换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并统计毛囊再生个数。相关标本制备石蜡切片,标本酶标免疫组化检测,观察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在毛囊新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5%FCS MEM+10-7 mmol/L DHT+10 ng/mL IGF-1+20 ng/mL EGF培养液是比较适合大鼠触须毛囊上段的体外培养液。该培养液中,毛囊上段组织体外再生率较高,结果可靠,可以作为研究毛囊体外再生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97.
Apelin/APJ系统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等信号途径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它具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正性肌力作用、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刺激VSMC表型转换和增殖功能、促进血管发生、调节体液平衡等重要生物学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房纤颤等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Apelin/APJ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生理、病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8.
为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估心梗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参数的变化,选取100例接受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RT-3DE技术对正常对照组和心梗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参数并进行比较。心梗患者PCI术前组左心室各功能参数值均劣于正常对照组,而术后1个月左心室各参数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CI术前、术后应用RT-3DE能够准确定位、定量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
冻结肩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常见疾病,肩关节注射是治疗冻结肩的最常用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注射、液体扩张疗法、玻璃酸钠注射等。近年来肩关节注射治疗的研究较多,且有较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该文就糖皮质激素注射与其它治疗手段之间以及注射治疗的不同方式之间在疼痛缓解、活动度及功能改善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中枢性性早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性发育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环指蛋白3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是中枢性性早熟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目前已证实的中枢性性早熟相关致病基因中,环指蛋白3基因所致性早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综述了环指蛋白3基因的结构,突变,以及对于青春期时间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