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9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8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182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335篇
综合类   748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140篇
  4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附706例报告)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探讨与评价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肾脏与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上尿路结石706例。结果:1999年9月~2005年8月,采用Ⅰ期、Ⅱ期或分步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成功处理706例上尿路结石,其中包括鹿角形结石、多发性肾结石、ESWL治疗失败、孤立肾结石、开放取石手术后复发、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清除率91.6%,输尿管结石清除率98.4%;随访1~12个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微创损伤、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高效、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女性控尿解剖学机制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女性控尿的解剖学机制在MRI(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和观察方法。方法对20例正常控尿的成年女性进行MRI扫描,采用八通道体部线圈、快束自旋回波(FSE)扫描序列进行扫描,采集静息时盆腔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影像。结果MRI显示,女性的尿道分三层结构,与病理学对照,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肌肉、外膜组织,但无法区分平滑肌与括约肌;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也能够清楚显示。结论MRI能够清楚观察到女性控尿的有关解剖结构,是观察女性控尿解剖结构的较理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上缘;选择侧块外缘内5 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 mm处为进钉点,球磨去皮质。2 mm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保持与上终板平行并40°~45°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 mm皮质骨螺钉。[结果]除1枚C4螺钉未能成功外,共计置入C3~7下颈椎椎弓根螺钉86枚,平均螺钉长度(26±1.6)mm,CT下各钉内倾角度平均值37.9°±5.4°。术中2枚(2.9%)在开路时发生钉道活动性出血。术后CT示椎弓根壁损伤6枚(8.8%)。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对安全,置钉成功的关键是手感。  相似文献   
14.
四氧化三铁微粒与碘化油混悬液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氧化三铁(Fe3O4)微粒与碘化油(Lp)混悬液(suspension from magnetic microspheres with lipi odol, S Fe3O4 Lp)对兔肾动脉的栓塞和导向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工业工艺制备粒径为 50~250μm 5 种规格的 Fe3O4微粒在Lp中的沉降时间、速度;实验组用粒径250μm的S Fe3O4 Lp对右肾动脉栓塞,对照组用Lp栓塞。两组于术后不同时间比较栓塞效果、观察血生化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五种粒度的Fe3O4 微粒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悬浮于Lp中;栓塞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栓塞部位Fe3O4 微粒与Lp存留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5,r=0.76)。结论 粒径为250μm的S Fe3O4 Lp对兔肾动脉栓塞效果好,无明显毒副反应;栓塞过程中Fe3O4 微粒与Lp具有同步、同向性,是S Fe3O4 Lp发挥导向性栓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影响了各种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体验式沟通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谈跃  保明芳 《云南医药》1995,16(3):170-173
采用Barthel指数对12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在发病后5 ̄6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证实。因脑卒中遗留的功能不全,ADL的受损率达66.7%,肢体的Brunnstrom功能分级与ADL积分高度相关,相关性下肢高于上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躯体(偏瘫)和心理(认知障碍和抑郁因素)影响ADL的能力。认为ADL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情感状况,对于脑卒中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随机选取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间,腹腔镜肝脏切除术患者86例为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记录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术中出血量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组T1、T2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T1、T2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48 h T淋巴细胞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呼吸暂停、苏醒延迟、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还能降低患者中心静脉压,且未增加术中出血,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较小,麻醉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每组7只。再灌注48 h,测定脑梗死体积;拔栓后1 h及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测定;梗死即刻、梗死后10 min、术中1 h、拔栓后即刻、每次夹/松颈总动脉时、干预后30 min等15个时点监测脑血流。结果: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小,有显著差异;3组脑血流各个时点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但是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干预30 min后脑血流百分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降低9%。手术后1 h 3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差异显著,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比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减小梗塞体积,改善大鼠术后1h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缺血后适应调节早期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Hypertrophic scar (HS) formation, a type of dermal fibroproliferative condition, is a frequent complication in wound healing resulting from burns, severe trauma,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The effect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on the HS formation remain relatively under-explored. Hence,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interrogate anti-apoptosis and anti-fibrosis effects of PNS on the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HSFs) during HS formation and assess the involvement of TRPM7 and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ethodsUsing MTT and CCK-8 assays, we evaluated cell cytotoxicity and cell viability. Collagen I/III (col 1/3) and α-SMA expression levels were assessed through immunofluorescence and western blot, and cell migration,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were examined with applications of wound healing, TUNEL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TRPM7, PI3K/AKT, TGF-β1 and related-proteins were quantified using RT-qPCR and western blot.ResultsPNS administration could suppress TRPM7 expression and the viability of HSF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Moreover, PNS could restrain the HS formation and ECM deposition by decreasing col 1/3 and α-SMA synthesis, suppressing cell migration, and boosting apoptosis and G1 arrest. Notably,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PNS inhibited PI3K/AKT activation in HSFs. Besides, knockdown of TRPM7 enhance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NS on HSFs, but overexpression markedly reversed above mentioned effects of PNS on HSFs.Conclusion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NS hampered scar formation might via inhibiting ECM and stimulating cell apoptosis by modulating the PI3K/AKT signaling. Overall, these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support the use of PNS for preventing HS formation, and TRPM7 may be a novel molecular target for treating 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