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4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78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1069篇
内科学   313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22篇
综合类   1965篇
预防医学   579篇
眼科学   124篇
药学   580篇
  2篇
中国医学   1344篇
肿瘤学   1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下颌骨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颌骨骨折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组3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伴有咬【牙合】关系紊乱,采用小型钛板行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拍摄X线片复查,以临床伤口愈合、胎关系、张口度及骨折线愈合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判断疗效。结果 32例中32例手术切口甲级愈合(100%),临床检查开口度在35mm以上,咬【牙合】关系良好,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愈合良好,部分病例3个月时骨折线不可见。结论 应用小型钛板坚同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方法简单,值得临床常规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let-7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与中国人群肝细胞肝癌(HCC)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经确诊的13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344例HBV持续性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血液标本5ml,提取基因组DNA.以let-7启动子区rs10877887和rs13293512为研究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并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95%CI)值,比较不同基因型与HCC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rs10877887位点3种基因型TT、CT及CC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43.0% (542/1261)、44.7% (564/1261)及12.3%( 155/1261);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4.0%( 581/1319)、44.4%( 585/1319)及11.6% (153/1319).rsl3293512位点3种基因型TT、CT及CC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2.0%( 406/1270)、48.1%(611/1270)及19.9% (253/127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3.1% (427/1291)、49.4%( 638/1291)及17.5% (226/12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rs10877887位点至少1个突变等位基因C的个体与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相比,HCC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 CT对TT:调整OR=1.05,95% CI:0.90~ 1.23);与携带TT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rs13293512位点至少1个突变等位基因C的个体HCC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 CT对TT:调整OR=1.06,95% CI:0.89~ 1.25).两位点联合分析显示:携带0、1、2及3~4个突变等位基因C的患者在病例组分别占13.3%( 164/1235)、36.2% (447/1235)、33.0% (408/1235)及17.5% (216/1235),在对照组中分别占14.2% (181/1269)、37.0% (469/1269)、33.1% (420/1269)及15.7% (199/1269).携带1、2及3~4个突变等位基因C个体的HCC患病风险分别是不携带突变等位基因个体的1.05(0.81~1.34)、1.07(0.83~1.38)、1.22(0.91 ~ 1.62)倍,呈一致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Wald x2=1.79,P=0.181).结论 let-7启动子区域rs10877887和rs13293512位点多态改变可能不是中国人群HCC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993.
牙冠延长术(surgical crown lengthening)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逐渐普遍应用的一种牙周手术,其基本原理是根向复位瓣手术加少量的骨切除术,以此来增加牙槽嵴顶以上的牙体组织的长度,保持正常的生物学宽度。近几年,有关牙冠延长术临床  相似文献   
994.
DU CP  Ke K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08-410
目的 提高对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特征、预后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首次3维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周后复查造影,两次均阴性定义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2个亚组:中脑周围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49例造影阴性.中脑周围者24例预后良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SYBR Green Ⅰ FQ-PCR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202表达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检测MM的意义.方法 采用特异miR-202茎环引物逆转录后,用FQ-PCR对21例MM患者及20名健康人PBMC中miR-202表达水平做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用Mann-Whitney法进行两组间miR-202表达差异比较.此外,用1份1∶125稀释标本重复检测5次;及同一标本连续检测3d,每天检测1次,每次重复5管,根据循环阈值(Ct)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以评价所建方法的重复性.结果 FQ-PCR检测PBMC中miR-202的扩增曲线呈标准的S型,熔解曲线峰值单一,未见杂峰,显示其特异性较好.批内CV为1.2%,批间CV为3.2%,当标本miR-202浓度被稀释为12.8 pmol/μl时,仍可稳定地得到扩增曲线.FQ-PCR检测MM组中miR-202表达量为1.844(0.162 ~3.966),健康对照组表达量为0.014(0.007~0.221),MM组中miR-202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U=48.000,P<0.01).结论 FQ-PCR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的检测miR-202的方法,MM患者PBMC中miR-202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MM的发生过程,并有可能成为MM诊断和治疗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在卵巢黄体血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阴道超声检查疑是黄体血肿的57例病例进行追踪观察,追踪时间1-6个月,了解病变的变化,对手术病例追踪病理结果。结果1-6个月后病变消失49例,手术8例,其中巧克力囊肿6例,黄体破裂2例。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查对卵巢黄体血肿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该组病例符合率89.5%),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997.
骶髂关节韧带应用解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峰  张烽 《中国临床康复》2011,(48):9048-9050
背景:骨盆后部结构中,骶髂后韧带复合体、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完整,对骨盆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解剖结构,了解各韧带对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采用前后方入路,对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诸韧带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可分为3组: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耻骨上下韧带及耻骨前后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此3组韧带主要有两个功能:连接脊柱和骨盆环;维持骨盆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Crocin)对大鼠缺氧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SD大鼠心肌细胞,应用氯化钴(CoCl2)方法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实验模型.研究分为两部分,(1)实验分组(各组样品数η=6):空白对照组、CoCl2组(CoCl2 250 μ mol/L)、不同浓度藏红花素[10(-7~ -3)mol/L]+ CoCl2组和阳性对照组(丹参酮ⅡA 磺酸钠组).采用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检测法测定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对缺氧心肌细胞活力影响.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2)实验分组(各组样品数η=3):实验对照组,缺氧组(CoCl2 250 μ mol/L)、藏红花素(10-5 mol/L)组和藏红花素(10-5 mol/L)+ 缺氧细胞组.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脯氨酰羟化酶1、2、3(PHD 1、2、3)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藏红花素10-5 moL/L+ CoCl2组与CoCl2组比较,心肌细胞活力增强(P<0.01),缺氧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P<0.01),丙二醛的含量降低(P<0.01).②藏红花素(10-5 mol/L) +缺氧细胞组与缺氧组比较,缺氧诱导因子-1α及其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增高(P<0.01).③藏红花素(10-5 mol/L)+缺氧细胞组心肌细胞PHD2蛋白和mRNA表达较缺氧组均明显增加(P均<0.01),PHD3 蛋白和mRNA表达则均明显减少(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藏红花素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藏红花素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 介导的低氧反应通路有关,PHDs可能参与了该反应的病理生理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999.
程海花  许利华 《吉林医学》2011,(29):6088-6090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胃增生性息肉(息肉直径3~10 mm)合并Hp感染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及对照组28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四联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克拉霉素、拘椽酸铋及替硝唑,疗程2周。对照组仅接受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治疗。受试者在纳入试验前及治疗结束后4~12个月接受定期胃镜检查和Hp测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6例及22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治疗组有23例(88.5%)Hp得到根除,在Hp根除者中14例(60.9%)胃息肉消失。而在试验开始后12个月,对照组中完成整个研究的患者胃息肉和Hp情况没有发生变化(P<0.05)。结论:大多数胃增生性息肉在根除Hp后消失,患者如同时患有胃增生性息肉和Hp感染,在行息肉摘除术前可先尝试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浦逢燕 《吉林医学》2011,32(15):3008-3008
目的:探讨空管药物疗法治疗第三磨牙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诊断为根尖周炎的第三磨牙,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采用空管药物疗法,对照组50例采用根管治疗术,2年后回访,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术后2年观察,试验组成功率为92%,对照组成功率为80%,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三磨牙根尖周炎采用空管药物疗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