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309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331篇
内科学   28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科学   338篇
综合类   576篇
预防医学   151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243篇
  1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王雷  肖立琼  杨婷  黄福华  陈鑫 《心脏杂志》2019,31(2):186-189
目的 比较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在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及结果比较。 方法 选取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58例,根据术中采用的插管方式分为股腋动脉两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脑灌注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术后心功能恢复、插管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 结果 两组共计3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股动脉组(113±18)min、腋动脉组(117±16)min;脑灌注时间股动脉组(25±6)min、腋动脉组(25±6)min、两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股动脉组(266±24)min、腋动脉组(267±24)min患者术后清醒时间股动脉组(37±26)h、腋动脉组(38±26)h;气管插管时间股动脉组(64±6)h、腋动脉组(63±7)h;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股动脉组(8.5±2.1)d、腋动脉组(8.1±2.2)d、休克的发生率、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对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术后脑部并发症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2.
介绍了四维CT技术在国内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四维cT图像采集的软件参数设置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使用四维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的应用方法,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83.
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经验,从抓好科室基础管理、加强与临床沟通、建立应急演练与培训长效机制、完善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总结了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一次性造影在肺栓塞(PE)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85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进行了双源CT肺动脉造影和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检查。肺动脉扫描采用单能量大螺距采集模式,髂股静脉扫描采用双能量技术。结果185例中28例(15.14%)患者同时患有PE及DVT,8例(4.32%)患者仅有PE而没有DVT,7例(3.78%)患者仅有DVT而没有PE。PE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充盈缺损和管腔完全阻塞影像。DVT表现为管腔中央类圆形、长条形不均匀低密度性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一次性联合成像在肺栓塞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价值,适用于伴有下肢静脉循环障碍的可疑肺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 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在原有的血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输血业务管理信息子系统,以实现血库到临床的业务集成管理。该平台,实现了输血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了科学用血水平。  相似文献   
87.
目的:采用低千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 spiral)扫描冠状动脉CTA成像,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评价该扫描模式获得具有诊断价值图像质量的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50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心率≤60次/min。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原始图像重建采用两种重建方式,分别为反投影滤过重建及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结果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85±0.37) mSv。迭代重建的图像噪声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数值分别为(26.4±5.2)和(20.6±4.1)HU。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1.9±1.1)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2.2±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28段冠状动脉段,反投影滤过重建有61段,迭代重建有38段被评为4分(P=0.07)。BMI指数为24-30 kg/m^2的患者,迭代重建的可评价图像噪声低,血管段SNR和CNR均比FBP重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选择性人群,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可以提供充足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及术前诊断准确率。其中9例行CT平扫,2例行CT直接增强扫描,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9例均为单发实性边界清晰类圆形肺结节或肿块,平均直径23mm,分布无偏向性。其中8例(42.1%)见斑点状钙化灶,4例(21.1%)见分叶,3例(15.8%)见空气新月征,4例(21.1%)病灶跨叶间胸膜生长,1例(5.26%)见胸膜牵拉凹陷,8例(8/10,80%)增强CT扫描显示贴边血管征。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8%。结论MSCT薄层及MPR可清晰的显示PSH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贴边血管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8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40例,女8例,年龄(51.3±13.6)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胜脑灌注技术。记录术中停循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s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结果48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37.3±58.5)rain,术中停循环时间(37.3±6.9)min。手术死亡4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l例患者术后24h内苏醒,苏醒时间(1513±6.5)h。MMSE评分术前为(28.6±1.1)分,术后1周时为(23.6±4.5)分。随访3l例,随访率70.45%,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6个月时31例患者MMSE评分为(27.6±2.1)分,较术后MMSE评分大幅度提高(户〈0.05),但与术前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可以取得满意的脑保护效果,但短期内对认知功能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只要头颅CT排除梗塞或出血病灶,这种负面影响在半年内基本可以自行消除。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PG)治疗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TG(TG组)和PG(PG组)治疗的273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TG组与PG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PG组(P=0.000)。TG组和PG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3%(12/117)和21.8%(34/156),PG组较高(χ2=6.353,P=0.012)。TG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8.9%及34.2%,分别高于PG组的43.4%和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P〈0.05;χ2=5.582,P〈0.05)。对pT4、pN2、TNMⅢ期、肿瘤直径大于3.0 cm及接受化疗的患者,TG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均高于P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T2、pT3、pN0、pN1、pN3、TNMⅠ期、TNMⅡ期、TNMⅣ期、肿瘤直径小于3.0 cm、未接受化疗及各病理学分型患者,2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TG可以有效提高远期生存率,并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