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66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16篇
  15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观察补肾生血药干预不同时间对环磷酰胺诱发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5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补肾生血药低剂量组、补肾生血药高剂量组。先预防用药3 d,补肾生血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补肾生血药,其余组灌胃蒸馏水。第4~6天造模,除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同时进行干预,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其余组给药同预防用药,分别持续到造模后第10天、第12天、第14天。收集小鼠骨髓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10 d、12 d、14 d骨髓细胞周期,12 d、14 d骨髓细胞CD34+率;造血祖细胞培养法观察10 d、14 d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量。结果细胞周期分析,10 d时造模各组明显阻滞在G0/G1期、S期、G2/M期(P<0.01),补肾生血药低剂量组则明显阻滞在G0/G1期、G2/M期(P<0.05,P<0.01);12 d时细胞周期阻滞解除,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时补肾生血药高剂量组明显由G0/G1期进入到G2/M期(P<0.05)。CD34+率,12 d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时补肾生血药高剂量组明显升高(P<0.01)。集落计数,10 d时补肾生血药高剂量组BFU-E数量明显增加(P<0.01);14 d时补肾生血药高剂量组CFU-E、BFU-E数量明显增加(P<0.01),补肾生血药低剂量组CFU-E、BFU-E、CFU-GM数量明显增加(P<0.001,P<0.01)。结论对于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应用补肾生血药干预14 d时能发挥较明显的促骨髓细胞增殖作用,表现为促进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刺激红系、粒-巨系造血祖细胞增殖,提升造血干/祖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992.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术后康复患者临床特征和康复特点,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医剂型改革及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符合现代社会及特殊病种对中药处方制备便捷性的需求。通过梳理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认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我国中医临床的诊疗模式及市场化的要求,采用以“药对”颗粒剂为主、单药配方颗粒为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开展科学的、高质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形成系统化的、可推广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95.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CM死亡率高,生存的患者持续的脑损伤可表现为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CM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parasitised red blood cells,pRBC)在脑微血管中的滞留、脑实质中的点状、环状出血,以及广泛的脑内皮细胞活化、局灶性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等。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pRBC黏附、炎症反应级联、血管渗漏性损伤、脑部缺血缺氧等。研究表明,目前用作CM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4,CXCL4)、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等。该文梳理了近年来脑型疟基础及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的最新文献,着重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调控因子、相关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年脑型疟炎症及免疫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前药是自身无活性,在体内经化学或酶代谢后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原药或代谢物的化合物。前药设计是一种改善眼用制剂不良性质,如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和眼部刺激性的重要手段。眼用制剂的药动学主要研究眼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笔者将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眼用前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7.
Zhang  Hui  Zhang  Xue  Hua  Lin  Li  Lin  Tian  Lei  Zhang  Xinxin  Zhang  Haixia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2022,42(8):2473-2481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 To secondary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ntacam or Corvis ST parameters from literatures, and to obtain more sensitive diagnostic parameters for clinical keratoconus...  相似文献   
998.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致残致死的罕见神经肌肉疾病,目前治疗仍是个难题。2021年6月,全球首个治疗SMA口服药物利司扑兰(Risdiplam)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它是一种小分子运动神经元2(SMN2)前体mRNA剪接修饰剂,通过提高患者体内的功能SMN蛋白水平达到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作用,适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本文主要针对新药利司扑兰的作用机制、药理学、安全性和经济性以及临床应用开展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9.
AIM: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anti-cancer actions of tanshinone I and tanshinone IIA, and six derivatives of tan- shinone IIA on normal and cancerous colon cells.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delineate the sig- nificance of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tanshinones for improved anti-cancer action. METHOD: Tanshino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cytotoxicity of different com- pounds on colon cancer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the MTT assay. Apoptotic activity of the tanshinones was measured by flow cy- tometry (FCM). RESULTS: Tanshinone I and tanshinone IIA both exhibited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on colon cancer cells. They are more effective in p53+/+ colon cancer cell line. It was also noted that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anshinone I was more potent and selective. Two of the derivatives of tanshinone IIA (N1 and N2) also exhibited cytotoxicity on colon cancer cells. CONCLUSIONS: The anti-colon cancer activity of tanshinone I was more potent and selective than tanshinone IIA, and is p53 dependent. The derivatives obtained by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tanshinone IIA exhibited lower cytotoxicity on both normal and colon cancer cells. From steric and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point of view,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ring A and furan or dihydrofuran ring D o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anshinones influences the activity. An increase of the delocalization of the A and B rings could enhance the cytotoxicity of such compounds, while a non-planar and small sized D ring region would pro- vide improved anti-cance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00.
幽门螺杆菌(Hp)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基因分型是触及生命本质的方法,不同基因分型与疾病相关性不同、其耐药性也不同。文章从Hp基因分型入手,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不同基因分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分型的耐药情况、不同基因分型与黏膜损害程度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抗Hp的干预环节,简要总结了近7年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情况,为中医药抗Hp治疗提供新方法,发现新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