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95-1198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躯体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影像学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联系到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术后的临床效果上。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矢状面形态,因此本文对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周中  熊进  江宁  谢林  黄海涛  陶永飞 《中国骨伤》2010,23(5):340-342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的原因.方法:总结分析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26~85岁,平均62岁.入院距受伤时间1~49 h,平均4 h.按Evans-Jensen骨折分类标准,ⅠA型4例,ⅠB型24例,ⅡA型13例,ⅡB型22例,Ⅲ型11例,Ⅳ型反斜形骨折4例.按AO标准操作要求进行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后凡出现股骨头切割、尾钉退出、髋内翻、螺钉松动、加压钉滑出套筒、大转子骨折移位均属失败,对其中失败的12例进行分类、归纳,分别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个月~7年,平均36个月.12例失败,其中加压钉切割股骨头颈4例、髋内翻1例、加压钉滑出套筒2例、螺钉松动2例、尾钉外移2例、大转子骨折移位1例.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适应证的选择、患者骨骼的质量、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组66例AS患者,男性57例,女性9例,年龄17~53岁,平均(33±10)岁,其中50例为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A组),16例为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B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和病程;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影像学资料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GK)、髋关节病变评分(BASRI-hip);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包括:AS疾病活动性量表(BASDAI)、AS功能量表(BASFI)和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运用BASRI-hip对髋关节病变进行评分,并定义评分大于2分为有髋关节病变,定义有髋关节病变组为C组,无髋关节病变组为D组.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A组50例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中,27例(54%)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B组16例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3例(19%)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OR=5.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K和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ASFI评分与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相关(r=0.345,P=0.014).结论 较大GK和较长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髓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  Tang T  Yang H  Weng W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3-736
目的 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 在 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 ,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 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 90 %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 1/2的腹侧 ,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 ,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 1 0~ 2 0cm ,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 7°~ 2 5° ,越往尾侧 ,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 11例中 10例随访 1年 11个月~ 8年 2个月 ,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 ,优 8例 ,良 2例 ,比较而言 ,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 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67-1772
[目的]探讨股骨转移癌病人外科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癌病人39例。女18例;年龄39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癌病人39例。女18例;年龄3983岁,平均63岁。男21例;年龄3083岁,平均63岁。男21例;年龄3086岁,平均63岁。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对濒临骨折的病人术前进行Mirels评分。股骨近端转移癌25例,其中2例有双侧股骨近端转移病灶。病灶位于股骨颈8例,粗隆间12例,粗隆下7例。股骨干转移癌1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股骨远端转移癌2例。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最后随访时间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86岁,平均63岁。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对濒临骨折的病人术前进行Mirels评分。股骨近端转移癌25例,其中2例有双侧股骨近端转移病灶。病灶位于股骨颈8例,粗隆间12例,粗隆下7例。股骨干转移癌1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股骨远端转移癌2例。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最后随访时间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63个月),其中28例病人死亡,11例病人目前仍生存。死亡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163个月),其中28例病人死亡,11例病人目前仍生存。死亡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163个月)。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的Enneking功能评分为1463个月)。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的Enneking功能评分为1426分之间。[结论]根据股骨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濒临骨折、病灶部位、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低能量的振动力学刺激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59只大鼠建立大鼠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构建股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振动力学刺激组和对照组。骨折后第5天开始对振动组使用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平台(35Hz,峰振幅0.3重力加速度)行每天20min的振动力学刺激,对照组则行假治疗。每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并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骨痂生成的情况及其力学属性。结果 X线随访显示,振动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前者新生矿化骨痂的体积在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时均显著高于后者。第8周时,振动组成熟骨痂的体积以及整体的力学强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力学刺激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7.
铁调素又称肝脏抗菌多肽,在铁代谢中有着重要调节作用.近些年,有关铁调素与骨代谢相关的报道也日渐增多,2010年美国Huang提出铁调素防治绝境后骨质疏松症专利,Huang的研究认为铁调素可以促进骨形成;但是,铁调素与骨代谢相互关系的具体机理尚无文献报道.Jak/Stat信号通路是体内细胞活动重要的调节转录通路,广泛参与细胞应激、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最近,有研究认为“铁调素与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Jak/Stat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那么,对这些研究文献梳理综述对了解铁调素与骨代谢潜在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将牛津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OKS)译成中文,并对其信度和效度加以验证,以改进膝骨性关节炎的诊疗质量。方法首先将英文版OKS量表进行翻译、跨文化调适及修订,形成中文版OKS量表。再将中文版OKS量表应用于100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进行初测,选取其中30例病人进行复测,评价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中文版OKS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在信度,初测与复测组内相关系数均>0.8,Cronbach's α系数均>0.8。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该量表所有问题条目r>0.7,其与SF-36量表相应亚项目及VAS量表间r>0.4。结论中文版OK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中国大陆膝骨性关节炎病人膝关节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生长板在不对称力学负荷下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择13只雌性约克夏幼猪(6周龄,6~8 kg),实验组8只幼猪采用后路分段小切口单侧栓系的方式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后8周,取出内固定,继续观察8周后处死.对照组5只作相同切口暴露,植入螺钉和钢缆,不予栓系,观察16周后处死.获取实验组侧凸顶椎(对照组在术后16周时相应节段取材)生长板并分为凸凹两侧以进行对比,石蜡包埋,脱钙切片,HE染色,镜下测量肥大层厚度、肥大层细胞巢面积、巢内细胞个数及增殖层细胞数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中7只幼猪成功建立了脊柱侧凸模型,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7.8°,经过8周栓系,进展为59.3°.栓系去除后8周,侧凸仍然稳定在55.2°.对照组幼猪均未出现脊柱侧凸等畸形.实验组凹侧肥大层软骨细胞数量少、形态异常、排列不规则,凸侧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肥大层明显增厚.实验组椎体生长板肥大层厚度在凸凹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凸侧460.3±26.0 μm,凹侧318.5±72.1 μm,P<0.05),而对照组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480.4±93.4μm,右侧521.5±117.8 μm,P>0.05).实验组凸凹侧的肥大层细胞巢面积为(18 269.6±3717.4)μm2和(9 719.0±1 979.7)μm2,巢内细胞数为12.9±2.5和8.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增殖层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凸侧139.0±44.7,凹侧125.0±24.0,P>0.05).对照组左右侧肥大层细胞巢面积为(17 855.2±6 844.0)μm2和(16 610.0±7 009.9)μm2、巢内细胞数为12.2±2.0和12.6±2.9)、增殖区细胞数为127.3±16.3和130.6±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在不对称力学负荷下,顶椎凹侧生长板软骨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以肥大层软骨细胞更为显著,使椎体凹侧纵向生长显著小于凸侧,导致椎体楔形变.  相似文献   
30.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