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将术后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VTE组,将术后未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非VTE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D-二聚体水平,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15例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症状性VTE发生率为6.33%(19/300);与非VTE组比较,VTE组在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2岁、住院时间>14 d、有脑梗死病史、糖尿病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非VTE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住院时间长、存在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临床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术后7 d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症状性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Wu L  Qiu Y  Wang B  Yu Y  Zhu ZZ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57-1659
目的 探讨对临床上无明显神经损害的"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存在的脊髓病变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7年10月至2003年10月共诊治"特发性"胸椎左侧凸59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7~44岁,平均15岁;Cobb角15°~108°,平均56°.所有病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纤维瘤及先天性脊椎发育异常等病因.对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胸椎左侧凸的患者行全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脊髓病变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 59例"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经全脊髓MRI检查后,共有33例发现髓内病变,髓内病变发生率为56%,其中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24例,脊髓空洞5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裂1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1例,脊髓空洞合并栓系1例,Dandy-Walker畸形1例.其余26例未发现脊髓病变.分析伴有脊髓病变的胸椎左侧凸患者中男性比例及平均Cobb角均显著大于无脊髓病变的胸椎左侧凸(P<0.05).结论 对于胸椎左侧凸,尤其是男性、Cobb角较大的患者需高度怀疑伴有脊髓病变.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常规全脊髓MR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区国人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X线片确定南京地区国人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的正常值.方法 选择468例无髋部症状的生活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成年中国人,男313名,女155名;年龄17~82岁,其中≤20岁13名,21~30岁88名,31~40岁123名,41~50岁104名,51~60岁102名,61~70岁24名,≥71岁14名,平均年龄42.4岁.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应用Digimizer软件测量左、右侧股骨头最大直径与股骨颈最小纵径,并分别计算比值.将计算结果与西方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1.33~1.69,平均1.48±0.09.≤20岁者1.46±0.09,21~30岁者1.48±0.09,31~40岁者1.47±0.10,41~50岁者1.46±0.09,51~60岁者1.49±0.10,61~70岁者1.48±0.08,≥71岁者1.49±0.10.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南京地区国人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左侧、右侧分别为1.48±0.09、1.48±0.10)与欧洲人数据(左侧、右侧分别为1.43±0.09、1.44±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南京地区国人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不存在性别、年龄及侧别差异.国人数据与欧洲人不同与种族的解剖差异有关.正常人群的股骨头头颈直径比例可能对某些髋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femoral head-neck ratio among Chinese adults in Nanjing to explor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468 Chinese without hip symptoms were chosen randomly. There were 313 males and 155 females. 13 cases were less than 20 years old, 88 cases were from 21 to 30 years old, 123 cases were from 31 to 40 years old, 104 cases were from 41 to 50 years old, 102 cases were from 51 to 60 years old, 24 cases were from 61 to 70 years old, 14 cases were more than 71 years old. The mean age was 42.4 years old (ranged from 17 to 82 years old).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he minimum vertical diameter of femoral neck length on both sides were measured by Digimizer software in the standard anteroposterior pelvis film. The femoral head-neck ratio (FHNR)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Results The normal FHNR of Chinese in Nanjing was 1.48 ± 0.09 (1.33-1.69). FHNR was 1.46±0.09 in Chinese aged less than 20 years old. It was 1.48±0.09 in Chinese aged from 21 to 30 years, and 1.47±0.10 in those aged 31-40 years, 1.46±0.09 in 41-50 years, 1.49±0.10 in 51-60 years,1.48±0.08 in 61-70 years, 1.49±0.10 in those more than 71 year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r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in Nanjing. Conclusion FHNR measurement has not variation with regard to sex, age and side. It may be useful to understand some kind of the hip diseas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儿111例,术后3~13 d行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情况;对13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31.5%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R)25.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50.0% ;未见症状型肺栓塞患者.结论 术后DVT发生率与关节置换种类有关,TKR高于TH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上半棘突和近侧棘上、棘间韧带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24例(保留组),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行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全切组)。保留组男60例、女64例, 年龄(58.3±10.3)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3例;全切组男62例、女68例, 年龄(59.6±9.2)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椎板保留范围、切除范围、硬膜囊面积及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评估融合情况、邻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最佳证据。方法根据PIPOST的原则确立循证问题,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UpToDat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美国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等数据库和网站,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与汇总。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 其中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3篇、Meta分析1篇。从康复锻炼的评估、原则、时机、方式、健康教育、心理治疗、镇痛管理、评价、出院后随访9个方面总结了16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腰椎管狭窄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最佳证据, 建议医护人员结合临床情境及患者意愿应用证据。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骼在骨质疏松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病理性骨折,临床干预强调全程规范管理。管控要点包括:骨骼病变评估和与相关骨病的鉴别诊断;疼痛与急性骨丢失干预;骨折处理;骨折愈合促进;植入物松动预防;再骨折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关键点的管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1)分析关节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2)评估各量表对血栓发生的指示作用,并试图给出新的识别高危人群的临界分值,为进一步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对2015年1月至3月骨科收治的下肢关节病、需行手术的87例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因素:性别、年龄、BMI、手术、骨折、活动能力、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恶性肿瘤、肺疾病、脑梗史、脑梗家族史及输血。患者术后1、3、7天及出院后6周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静脉血栓。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以Caprini、Autar和Wells量表指征血栓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87名患者术后血栓发生例数为7例,发生在下肢远端静脉,发生率约为8%。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股骨颈骨折、活动能力、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是显著影响规范化治疗后血栓发生的因素,其中活动能力与股骨颈骨折为重要因素。血栓风险的Caprini、Autar 和Well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Caprini)、0.78(Autar)和0.56(Wells),Caprin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点为8.5,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6和0.74。结论:活动能力与股骨颈骨折是规范化下肢关节手术治疗后血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Caprini评分对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临界分值定为8.5时,对血栓发生的识别有最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结果提示,在目前规范化治疗体系下,Caprini评分高于8.5的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如考察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以调整用法用量,并定时监测效应指标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动态与静态2种固定方式治疗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回顾分析自2012-01—2015-06采用动态与静态固定方式行手术治疗的35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其中动态固定组16例,静态固定组19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下胫腓联合复位满意程度、AOFAS评分和踝关节伸屈活动度。结果动态固定组与静态固定组在手术并发症及下胫腓联合复位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动态固定组AOFAS评分优于静态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伸屈活动度方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个月随访时动态固定组优于静态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固定方法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中疗效可靠,与静态固定方法相比,可以早期负重活动,改善踝关节伸屈功能,同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25-1829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7例(青年组28例,中年组36例,老年组63例),随访并动态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尺骨变异等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评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术后12个月行腕关节功能评分(DASH评分和Gartland和Werley评分)。[结果]术后第12个月随访测量的尺偏角、掌倾角、尺骨变异和桡骨茎突高度分别为(21.20±3.50)°、(4.97±7.54)°、(0.33±1.14)mm和(12.71±3.85)mm,相较于术后24 h测量的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茎突高度:老年组患者短缩值高于中、青年组患者(P=0.044和P=0.049)。DASH评分平均12.2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和Werley评分均达到优(74例)或良(53例)。[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可以为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并获得满意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