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步三位手法”是我国已故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所创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的具有西部陇原特色正骨理筋手法,是根据人体脊柱生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结合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以“顺生理、逆病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综合临床疗效分析,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基础上系统总结的一套完整的正骨理筋手法。对此手法在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由此从“筋骨并重”探讨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尤为重要,这将明确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理筋正骨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2.
骨缺损治疗一直是困扰骨科的一大难题,由于骨的再生能力有限,大面积的骨缺损常无法自行愈合。淫羊藿苷(icariin, ICA)在骨形成方面的效果明显,淫羊藿含有的ICA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和活性化合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活性,并且可以通过多种生物材料进行局部递送,促进骨缺损修复,展现出良好的的骨诱导潜力。研究发现,ICA主要通过促进骨形成、软骨形成、血管生成、抑制骨吸收和抗炎作用修复骨缺损。本文就ICA修复骨缺损及其作用机制加以概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3.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骨骼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ATP诱导的细胞死亡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通过多个途径影响骨吸收、骨形成和骨代谢涉及骨组织的动态平衡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进而参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本文综述了ATP诱导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深入探讨了ATP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靶点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4.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过程中椎体高度不能恢复到解剖复位但疗效满意的现象,结合中医骨伤功能复位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寻找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四例T12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影像资料,构建T12椎体高度为0-3级(Genant半定量法)T11-L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各一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施加垂直、屈曲、左侧屈、右侧屈四个不同状态的载荷后,观察椎体强化术后T12椎体的应力。结果:T12椎体强化术不同椎体高度之间应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医功能复位的标准适用于指导椎体强化术的临床治疗,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并不要求绝对追求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5.
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症(OP)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近年来两者共病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该病起病隐匿,病至后期则易引起骨折及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因此,加强对此病的研究尤为必要。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OP的发生,而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明显失调。本文认为肠道菌群可能是高血压合并OP的关键影响因素,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短链脂肪酸代谢失衡、免疫炎症反应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从而致使骨稳态失衡并促进OP的发生,由此提出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干预高血压合并OP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皮炎洗剂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方法 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背部AC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CD组、阳性组、皮炎洗剂大剂量组(0.4g/mL)、中剂量组(0.2g/mL)、小剂量组(0.1g/mL),每组10只,于致敏后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第4次激发24h后皮损炎症程度、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细胞数量改变及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的变化。结果 皮炎洗剂中、大剂量能有效减轻ACD小鼠引起的免疫器官肿大、皮损炎症程度,减少皮损组织炎症细胞数量,调节ACD组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论 皮炎洗剂对小鼠ACD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皮炎洗剂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究活血定眩胶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模型大鼠椎动脉血流量以及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的影响。方法 将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3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及治疗组采用复合造模法制造CSA模型大鼠。治疗组在造模4周后按照人鼠折算系数开始给予活血定眩胶囊药物干预6周。每组分别在造模前、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不同时间点检测椎动脉血流量及血浆PAI、t-PA含量。结果 干预前,模型组与治疗组的椎动脉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造模前分别比较,模型组及治疗组干预前血清PAI、t-PA含量均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及治疗组干预前PAI、t-PA含量升高(P<0.01)。与本组干预前进行比较,模型组造模后血清PAI、t-PA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干预后血清PAI、t-PA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干预后血清PAI、t-PA含量降低(P<0.01)。结论 活血定眩胶囊可提高椎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清PAI、t-PA含量。  相似文献   
28.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总结所在学院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经验,分析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常见问题与不足,提出应改革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及考核模式,通过合理分解毕业论文阶段性培养目标,利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建立过程考核新机制等措施,确保医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postoperative symptomatic epid-ural hematoma,PSE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PSEH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及PSEH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凝治疗等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1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3项队列研究,共132363例患者,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525例。16篇文献的质量评分均≥6分,仅1篇文献质量评分为5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比值比(odds ratio,OR)=3.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3,5.30),P<0.00001]、术前血小板计数[OR=1.89,95%CI(1.31,2.71),P=0.0006]、合并高血压[OR=1.50,95%CI(1.22,1.85),P=0.0001]、止血材料使用[OR=2.91,95%CI(1.93,4.39),P<0.00001]、凝血障碍[OR=6.95,95%CI(1.76,27.43),P=0.006]、翻修手术[OR=5.87,95%CI(3.77,9.12),P<0.00001]、手术时间>2h[OR=3.52,95%CI(1.84,6.71),P=0.0001]、术中出血量≥600ml[OR=3.77,95%CI(1.31,10.89),P=0.01]、冰冻血浆输注[OR=8.13,95%CI(4.46,14.81),P<0.00001]及多节段手术[OR=1.98,95%CI(1.54,2.56),P<0.00001]是腰椎术后患者PSE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年龄≥65岁、术前血小板降低、合并高血压、止血材料使用、凝血障碍、翻修手术、手术时间>2h、术中出血量≥600ml、冰冻血浆输注及多节段手术为腰椎术后患者PSEH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应高度关注及早期干预,以降低PSEH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0.
在皮瓣移植术后常常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组织微循环障碍、细胞氧化损伤等有关.学者们提出用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减少炎性反应,移植干细胞或干细胞联合基因疗法,体外冲击波,抗氧化反应和抑制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