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湿疹是一种以皮损形态多样、剧烈瘙痒为主要特点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三焦气化失司,湿邪内生,复感风湿热邪是湿疹发病的根本病机,通调三焦气化功能贯穿本病始终。通调上焦在于宣利肺气、气行则湿化;通调中焦在于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通调下焦在于渗湿利水、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三仁汤并非局限于湿温病的治疗,病机属湿热阻遏三焦气机者通过随症加减可灵活运用。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三仁汤在治疗湿疹中的运用,通过宣畅三焦气机,清利湿热,气化则湿热邪自去,进而改善湿疹,以期为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疲劳、保护内脏组织等作用。现从黄芪的药食同源历史依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药食同源研究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黄芪的可持续发展和药食两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查阅运动辅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及可视化分析,探索运动辅助疗法治疗LDH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4月3日收录的期刊文献,并对论文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共纳入392篇文献分析,自2004年以后相关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之后一直平稳发展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该领域基金资助最多的项目;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等;其中热点关键词有腰痛、慢性腰痛、运动疗法、功能锻炼等,形成13个聚类,椎间盘、综述、悬吊训练为近几年的突现词。结论 运动辅助疗法治疗LDH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成熟,研究内容及方法趋于稳定,但是个别研究机构和作者联系较少,建议加强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发挥运动辅助疗法对LD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为细胞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来源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其前体被认为在骨重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众多研究表明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折和骨性关节炎等与外泌体有明显的相关性。双磷酸盐类药物干预、自体和同种异体植骨等治疗手段虽能起到不错的疗效,但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因此开发骨再生能力强、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加精准的靶向新疗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骨组织细胞的影响和相关骨代谢疾病治疗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开发新的骨再生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5.
脊髓损伤(SCI)是严重的神经破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炎症反应、血-脊髓屏障完整性破坏、轴突断裂、胶质瘢痕形成、细胞凋亡、髓鞘降解等有关。SCI作为世界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人们迫切需要有效治疗SCI的新方法。基因疗法作为新型治疗手段,在诸多疾病的研究中均有涉及。目前,大量研究人员利用外泌体装载RNA,靶向受体细胞,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改变细胞基因表达,通过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瘢痕组织形成、修复血-脊髓屏障、减轻炎症反应等方式,恢复神经元功能,达到治疗SCI的作用。文章就外泌体基因疗法,分别于mRNA、miRNA、LncRNA、circRNA及siRNA等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针对外泌体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一定阐述,以期对该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RA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发现该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中介导免疫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并与RA-FLS自噬关系密切。此外, RAF/MEK/ERK信号通路与RA骨破坏也具有相关性, 但目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 RAF/MEK/ERK信号通路与RA骨破坏的相关性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同时, 提出以RAF/MEK/ERK信号通路为靶点开展RA药物靶向研究, 可能会推动RA治疗药物的发展, 为治疗RA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7.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文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加以综述,探讨中医药的优势、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MOP提供临床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现代临床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科疾病。中医学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五脏相通的“五脏一体观”理念。笔者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从现代医学理念去阐释中医学五脏经肠道微生态对骨质疏松症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量降低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重,其防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之一。有关此病,中医学多从肝、脾、肾三脏亏虚立论而进行治疗。但由于中医学只有单纯的理论指导,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而倍受争议。接下来,文章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阐述肝-肠道微生态-骨质疏松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用微生态学的观点阐释从肝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0.
【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和疼痛行为学技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特点,揭示LDH慢性下肢痛的脑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健康的SD雄性大鼠24只,体质量(250±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2、7、14、21、28天进行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14、28天,利用Bruker公司7.0T核磁收集BOLD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分数低频振幅(fALFF)方法处理BOLD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组大鼠建模前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和TW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和TWL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区图结果显示ReHo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有:左室周灰质、右纹状体;fALFF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有:右纹状体、左嗅球、双侧小脑分子层。结论:(1)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LDH建模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反应,提示LDH慢性下肢痛大鼠建模成功;(2)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静息态下某些脑区功能活动有明显改变,可能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