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l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骨科及中医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7.46±0.54)分,对照组:(7.40±0.74)分,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治疗组:(1.73±0.94)分,对照组:(2.75±1.14)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4.25±3.86)分,对照组:(14.15±3.45)分,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治疗组:(21.04±3.16)分,对照组:(18.88±3.32)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提高(97.14% vs 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梁彦  葛振新  张银光  贾健 《广东医学》2012,33(23):3603-3605
目的探讨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术后效果。方法共收治40例复杂pilon骨折患者,其中16例患者急诊行外固定架固定,延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取前外侧手术入路,L型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植骨。结果 40例患者有4例失访,9例(25%)患者出现伤口感染(6例为浅表感染,3例为深层感染),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0例出现关节强直。本组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9±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7.2±10.4)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部分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20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前外侧手术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关节面,在直视下对关节面进行复位,可以避免损伤关节面,配合合理的内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如意  云才  苏鹏  杨涛  张易 《武警医学》2021,32(12):1021-1024
 目的 探讨合并Hill-Sack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前脱位对抗牵引法整复的技巧、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7-01至2020-12收治的26例合并Hill-Sack损伤的难复性喙突下肩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对抗牵引法进行整复,总结复位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长、复位过程中的面部表情评分(FRS)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23±2.19)分,术中FRS评分为(2.04±0.37)分,复位后即刻VAS评分为(2.17±0.93)分,复位时长为(6.35±2.31)min,复位成功率为96.15%,整复过程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和医源性骨折发生。术后6周Constant评分总分为(91.71±6.28)分,所有患者在此期间均未发生再次脱位。结论 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采用对抗牵引法整复合并Hill-Sack损伤的喙突下肩关节脱位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整体复位过程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15.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并对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手术与双侧小切口PLIF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2013-07-2015-07手术治疗的7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分为两组:其中A组33例,均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手术治疗;B组38例,均采用双侧小切口PLIF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相近,但与B组相比,A组的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且A组术后1、3 d的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但A组术后3、12个月的两项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的椎间融合率为93.9%(31/33),B组为92.1%(35/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小切口PLIF手术相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行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亦可取得较好疗效,且创伤更小,较好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