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或骨不连,但是直接应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合成并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介导下将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导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ELISA结果显示,随着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逐渐增多,至转染后10~12d达高峰,转染后15d,仍可见较多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说明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持续稳定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  相似文献   
42.
背景: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与神经根粘连的预防目前多采用术中局部放置各种隔离材料或术后应用药物控制炎性反应。目的:观察几丁糖-钛网联合运用对防治硬膜外瘢痕粘连形成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12在贵阳医学院完成。材料:成年家兔80只,体质量(2.0±0.2)kg,用于制作椎板切除模型;几丁糖为上海其胜生物制剂实业公司产品;钛网由贵州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80只成年兔随机摸球法分为4组,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覆盖(0.5mL);钛网组:用1.0cm×0.8cm钛网模拟椎板成型后覆盖于椎板缺损处,缝合固定于上下锥体棘突与两侧肌肉及软组织上;几丁糖组:植入2mL医用几丁糖;几丁糖 钛网组:联合运用钛网和几丁糖凝胶。分别在术后第2,4周处死6只,8周时取8只家兔做标本。主要观察指标:动物瘢痕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瘢痕日趋明显;钛网组可减轻硬膜周围的瘢痕包裹,有效的隔绝周围瘢痕组织与硬脊膜;几丁糖组有明确的抗瘢痕粘连、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几丁糖 钛网组能有效抑制硬膜周围瘢痕的增生。结论:几丁糖-钛网联合运用能有效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的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过改良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治疗上位胸椎病变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经此入路为患者行上胸椎椎体切除术。结果:本组4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隔内重要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4例患者肌力损害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改良的上胸椎右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显露充分,安全有效,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的又一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44.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理改变与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理改变特点与手术方法选择指征。方法本组27例(3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龄16~56岁(平均34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4例;Sander分型为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7例。根据骨折的病理改变、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选择闭合复位螺钉固定8例,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3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16例。结果27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8~36个月)。按Creighton-Nebraska评分标准,优良16例,中5例,差6例。其中伤口皮缘浅表坏死3例,经换药痊愈;切口皮瓣大片坏死、钢板外露2例,经局部换药、取出钢板加皮瓣转移修复后愈合,无骨髓炎发生;术后行走疼痛1例,X线片显示足距下关节骨关节炎而作距下关节融合术。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选择手术方式,避免并发症,是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张秋玲  张萍等 《贵州医药》2002,26(2):130-131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梗面积及血浆中TXB2、6-Keto-PGFlα含量影响,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阳性对照组(15只),生理盐水心俞组(15只),丹参心俞组(15只)。分别测量其心梗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浆中的TXB2、6-Keto-PGFlα含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心俞组与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心俞组比较,心梗面积及血浆中的TXB2、6-Keto-PGFlα含是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浆中TXB2、6-Keto-PGFl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体液因素,而丹参心俞穴注射可减少心梗面积并对其含量进行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46.
梁伟 《北方药学》2014,(10):171-171
指掌骨骨折手术因手术部位特殊性、手术操作要求过高等因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由指掌骨骨折的特点入手,对指掌骨骨折内固定术手术操作、内固定材料、术后功能锻炼并发等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7.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 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8.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9.
背景: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髋关节晚期病变的最佳方案,但置换假体松动一直是置换后棘手的问题,主要与假体的界面应力和假体界面结合强度两方面有关。 目的: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方法:电子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Springer Link等英文数据库1980/2011-12收录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病例研究和相关综述,关键词设定为:髋关节、强直畸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松动、并发症等,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研究进展及髋关节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置换前后评估,选择合适型号、准备不同规格的假体对髋关节强直畸形疗效有促进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年轻患者骨增生活跃,新骨可较多地长入假体表面微孔中,因此非骨水泥型假体显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生物型假体设计的进步,尤其具有各种涂层和金属微孔表面人工全髋关节具有多部位负重和紧密匹配的特点,也使其初期的固定较以往的假体更加可靠。近年来该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置换后假体的松动以及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仍困扰着骨科医生和患者。  相似文献   
50.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改进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技术成为研究的课题之一。 目的:明确各种内固定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治疗技术的改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信息。 方法:分别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内固定治疗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重点分析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对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假体的类型以及假体的稳定性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非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不损害假体周围骨皮质,并且具有固定稳固、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锁定加压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对骨折断端血供干扰小、固定稳固等优点,2种内固定治疗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相比较而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比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