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带大转子柄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1999-09/2004-06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56例高龄(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93例,女63例;年龄65-87岁,平均(72.7&;#177;10.6)岁;左侧102例,右侧54例;骨折类型:Evans-Jensen Ⅰ型49例,Ⅱ型64例,Ⅲ型4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关节置换组76例,采用带大转子柄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组80例,采用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时间、失血量、总输血量、并发症、下地时间及患肢功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参加实验156例患者,关节置换组1例、内固定组2例失访,其余病例均获X射线及临床随访,随访率98.1%,随访期间关节置换组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死于心肌梗死,内固定组1例死于坠积性肺炎,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猝死原因不明。两组患者在失血量、总输血量及手术时间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患肢功能(优良率)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12例;(8.6&;#177;3.6),(73.6&;#177;11.8)d;89.5%,77.5%,(P〈0.05)];最终随访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分别为(84.6&;#177;7.4)和(81.3&;#177;5.6)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带大转子柄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较动力髋螺钉固定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影响骨肉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分析 96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骨肉瘤患者多于 3年内死亡。其预后男性较女性差 (P <0 .0 1 ) ;<30岁的患者预后明显比≥ 30岁者差 (P <0 .0 1 ) ;发生于近膝关节及肱骨近端的患者比发生于其他部位者预后差 (P <0 .0 1 ) ;肿瘤直径≥ 1 0cm者比 <1 0cm者预后差 (P <0 .0 5) ;组织学分型与预后间的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截肢加化疗、瘤体切除假体置换加术后化疗和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或断端融合加术后化疗优于单纯截肢。结论 骨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有关 ,而骨肉瘤的组织学分型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胚胎脊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已进行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带蒂大网膜移植可建立及时有效的血供是肯定的,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尚无定论。为此探讨采用犬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西北犬24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分成4组:单纯损伤组;大网膜移植组;单纯胚髓细胞移植组;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致伤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动作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行为变化,并行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果:伤后2个月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左后肢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71.65±3.33)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891,((P=0.037),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波幅1.04±0.11)μV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516,P=0.013),左后肢动作诱发电位潜伏期(6.28±1.45)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6.49,P=0.008),行为学有恢复;胚髓细胞在术后2个月可存活。结论:胚胎脊髓与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动物从行为学和诱发电位均优于其他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告了3例特殊类型骨化性肌炎X线及CT表现;临床、病理学特点;讨论了影像诊断要点。分型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术。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脊髓功能按JOA17分法评定,改善率78.6%。结论 Axis内固定系统可提供及时、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枢椎骨折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康复方法作一文献综述,为枢椎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78—05/2004—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Hangman’s fractures,Recovery of Func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枢椎骨折、脊髓不全损伤、功能恢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枢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分类、诊断、康复方法等方面的文章。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临床实验。②观察对比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Meta分析。③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枢椎骨折的文献,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4篇系同一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等文献资料综合:18篇文献包括1163例患者,分别对枢椎骨折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康复方法作了评估结论: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应用及康复方法在不断完善、对恢复枢椎骨折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保存寰枢椎关节运动功能,以及对合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年龄分布、菌株种类及药敏特性,为西安地区念珠菌性阴道炎预防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了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2009年念珠菌阴道炎病人标本150例,进行年龄分布统计、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5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中20~50岁组占总数的63.3%,年龄<20岁组占总数的6.7 %,年龄>55岁组,占总数的30.0%;菌株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88.0%,其它念珠菌占12.0%;药敏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达到90%以上.结论 西安地区20~55岁女性阴道炎念珠菌检出率较高,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低场MR在肌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34例(35个部位)临床怀疑肌肉损伤患者的临床、MR资料,对MR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下肢31例,占91%,其中小腿26例,左侧9例,右侧17例,累及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腘肌,其中累及小腿三头肌23例,占74.2%,大腿5例,累及肌肉包括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中间肌.前臂及臀部1例,其中前臂累及肌肉包括肱桡肌、拇长屈肌、拇长伸肌、指伸屈肌及旋后肌.臀部2例,累及臀大肌.34例中33例肌肉信号异常,其中7例并发明显出血或血肿形成;另1例肌肉信号未见异常,皮下血肿形成.即Ⅰ级肌肉拉伤21例,Ⅱ级肌肉拉伤7例,Ⅲ级肌肉拉伤5例.结论 肌肉损伤具有特征性MRI表现,低场MR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指导临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4例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依据病因分为:创伤性软组织肿胀、静脉源性、淋巴回流障碍性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组,采取个性化处理方式,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采用个性化处理和常规的功能锻炼。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和3个月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经个性化治疗加早期康复干预后,在治疗后第7、14天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患肢周径缩小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加个性化治疗缩短了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恢复时间,短期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0.
颈前路钩椎关节减压联合改良植骨术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和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137例连续两个节段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61例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填充自体碎骨的异体腓骨支撑植骨+椎间隙四角局部自体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76例,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NDI、VAS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高度、弧度及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15例在C4,26例在C5,19例在C6;B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23例在C4,32例在C5,20例在C6。A组手术时间(103.6±21.7min)和术后住院天数(3.0±0.8d)及围手术区并发症发生率(9.8%)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47.4±28.3min、5.2±1.1d和25.0%)(P<0.05);A组术中出血量(182.7±46.4ml)小于B组(227.7±42.2ml),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DI及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分析混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手术节段弧度及高度无明显差异;A组58/61例(95.1%)融合,B组76/76例(100%)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0例出现供骨区血肿,1例感染。结论:颈椎前路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与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术在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更适用于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混合型颈椎病,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