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延迟性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7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12):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各吸入33%氧气1h;七氟醚对照组(SEVO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WOP组)各吸入2.5%七氟醚1h;5-羟葵酸+七氟醚预处理组(5-HD+ SWOP组)于七氟醚预处理前30 min腹腔注射mito-KATP阻断剂5-羟葵酸10 mg/kg;5-羟葵酸对照组(5-HD组)腹腔注射5-羟葵酸10 mg/kg,24 h后除CON组和SEVO组,其余组建立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再灌注120 min.于缺血前即刻(T0)和再灌注120 min(T1)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磷酸化的ε型蛋白激酶C(p-PKC-ε)、caspase-8蛋白的表达水平;于再灌注120 min时采用TTC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计算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 与CON组比较,I/R组、SWOP组、5-HD+ SWOP组和5-HD组T1时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SEVO组和SWOP组T0时,I/R组、SWOP组、5-HD+ SWOP组和5-HD组T1时心肌p-PKC-ε蛋白表达上调,SEVO组T2时caspase-8 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SWOP组和5-HD+ SWOP组T1时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SEVO组和SWOP组T0时p-PKC-ε蛋白表达上调,SWOP组T1时caspase-8蛋白表达下调(P< 0.05);与SWOP组比较,5-HD+ SWOP组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T0时p-PKC-ε蛋白表达下调,T1时caspase-8 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mito-KATP通道参与了七氟醚预处理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可能与上调缺血前p-PKC-ε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再灌注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2.
肢体缺血再灌注时炎性介质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炎性介质血栓素B2 (TXB2 )、白细胞介素- 8(IL -8)、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以放射免疫法、ELISA法、硫代巴比妥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TXB2、IL- 8、LPO和NO的值。结果 肢体缺血的灌注后10min ,LPO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8minTXB2、IL -8和LPO均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是一种炎症反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CO2 部分重吸入法监测心排血量的准确性。方法 对 2 0例择期神经外科患者同时应用CO2 部分重吸入法与温度稀释法监测心排血量 ,每隔 10min采集数据 (10对数据 )。结果 二者间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关系数r =0 .882 (P <0 .0 1)。结论 CO2 部分重吸入法监测心排血量无创伤 ,费用低 ,操作简单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术中镇静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麻醉患者 ,使用依托咪酯镇静。首先给予 0 .1mg·kg- 1静注 ,继而 0 .2mg·kg- 1·h- 1注射泵维持 ,每 5min记录 1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SpO2 、BP、HR。结果未出现镇静过度现象 ,SpO2 及呼吸道通畅未受影响。结论 小剂量依托咪酯术中镇静具有安全可靠、呼吸循环影响小、副作用少等优点 ,可应用于麻醉患者的术中镇静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6例,年龄54~82岁,体重48~72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8):生理盐水组(NS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手术结束后30 min内行患侧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R组髂筋膜腔隙注射0.25%罗哌卡因30 ml;N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阻滞完成后,采用0.01 mg/ml芬太尼行PCIA,无背景输注,PCA量2ml,锁定时间15 min.于阻滞前即刻(T0)、阻滞后3 h(T1)、6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和72 h(T7)时,记录静态VAS评分;于T4、T5、T6和T7时,记录被动运动VAS评分;于T5、T6和T7时,记录主动运动VAS评分.记录阻滞后0~12h、12~24 h、24~48 h、48~ 72 h各时段内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NS组比较,R组T1~T7时静态VAS评分、T4~T7时被动运动VAS评分和T5~T7时主动运动VAS评分均降低,各时段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好,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评价吸入七氟醚对不同性别大鼠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42只,雌性大鼠2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1):雌性对照组(Fc组)和雌性麻醉组(Fs组),雄性大鼠20只(体重380~4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雄性对照组(Mc组)和雄性麻醉组(Ms组).Fs组和Ms组吸入3%七氟醚2 h,Fc组和Mc组吸入95%氧气2 h,氧流量4 L/min.分别于停止给药后1、30、60、90 d时进行自发活动实验;分别于停止给药后2、30、60、90 d时进行避暗实验;分别于停止给药后3~7 d、31~35 d、61~65 d和91~95d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与Fc组比较,Fs组停止给药后1 d时活动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减慢,停止给药后3、31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与Mc组比较,Ms组停止给药后1 d时活动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减慢,停止给药后3~6 d、31~34 d、61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与Fs组比较,Ms组停止给药后4~6 d、34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结论 吸入七氟醚可导致大鼠长期认知功能障碍,且对雄性大鼠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比较超声引导下两种颈神经丛阻滞(颈丛阻滞)方法即C4横突一点法和C2、C3、C4横突三点法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择期拟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30):两组均作双侧颈浅丛阻滞及术侧颈深丛阻滞。颈浅丛阻滞均为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注射在胸锁乳突肌中点后缘下方。C4横突一点法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在C4横突处注射局麻药9ml;C2、C3、C4横突三点法组(B组)超声引导下于C2、C3、C4横突处各注射局麻药3ml。记录起效时间、麻醉优良率、阻滞前和阻滞后5、10、15、20、30min的生命体征,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引导C2、C3、C4横突三点法颈深丛阻滞和C4横突一点法颈深丛阻滞进行对比,三点法组的耳大神经分布区域起效时间短于一点法组,而锁骨上神经分布区域起效时间长于一点法组(P<0.05)。三点法组的深部麻醉优秀率较一点法更为完善(P<0.05),两种方法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点法A组出现1例Horner’s综合征,两组均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误入血管、局部麻醉药中毒。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深丛阻滞的定位方法并可进行实时引导颈丛神经阻滞。通过超声准确定位,进行C2、C3、C4横突三点法和C4横突一点法两种颈深丛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较发现,三点法颈深丛阻滞比一点法更为完善,术中患者循环更为稳定,且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择期行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80例,年龄42~76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锁骨上臂丛神经与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优化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应用超声对200例ASAⅠ-Ⅱ级患者的左右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进行检查,记录所有的声像图,采用二维超声影像工作站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及两者中心的水平距离,皮肤到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第一肋骨的距离.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身高、体质量、年龄等变量与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的相关性.结果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左侧(45.3±17.2)°,右侧(46.3±17.6)°;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水平距离:左侧(0.53±0.17)cm,右侧(0.53±0.18)cm;皮肤到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左侧(1.51±0.39)cm,右侧(1.46±0.39)cm;皮肤到第一肋骨的深度距离:左侧(2.23±0.40)cm,右侧(2.23±0.41)cm;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左侧(0.97±0.29)cm,右侧(0.95±0.29)cm.所有测量数据左右两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与身高、体质量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左侧0.45,右侧0.52.结论 超声可清楚地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在横断面声像图中,锁骨上臂丛神经主要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上方.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的痛觉阻滞范围及其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28例,根据超声引导下TAP阻滞时间点不同分为两组,组1:麻醉前实施TAP阻滞并观察痛觉阻滞范围;组2:手术结束后行TAP阻滞并观察术后4、6、8、12、24、48 h的镇痛效果(静息和被动运动)。结果组1 7例患者实施TAP阻滞后与对侧相比,阻滞侧的痛觉明显减退,最大范围为T10~12水平,阻滞后可持续8 h;组2 19例患者实施TAP阻滞术后VAS评分均在1分以下,且患者在8、12、24 h运动状态的VAS评分明显高于静息状态(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