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0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在过去的10年中,受骨质疏松症困扰的患者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现在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该疾病作为最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全世界髋部骨折人数将会由1990年的每年166万增加至2050年的每年625万[2],而在中国,这一情况更为明显.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为股骨颈骨折总发病率的68.4%,且以每10年40%的增长趋势上升[3].因此,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2.
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ACLPS)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行载荷-位移测定后,制作C5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及钛板固定标本(A组用ACLPS,B组用Orion),再行载荷-位移、扭矩和扭转刚度测定;对ACLPS行拔出试验及疲劳试验,以三维有限元分析钛板的应力变化及其分布。结果:ACLPS与Orion内固定后颈椎位移降低幅度、各纵向位移、颈椎的扭矩和扭转刚度、最大拔出力及相对位移和能量吸收值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疲劳强度为473.27Mpa,疲劳载荷次数达5.5×105次,足以满足术后在体内安放较长时间;有限元计算得出ACLPS孔洞周围有较大应力集中,但其孔洞直径和孔边距离仍处安全范围。结论:ACLPS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紧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3.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的 25%以下;Ⅱ度,25%~50%;Ⅲ度,50%~75%;Ⅳ度,75%~100%;Ⅴ度,大于100%,完全移位[1]。Ⅰ、Ⅱ度为轻度滑脱,Ⅲ、Ⅳ度为重度滑脱,Ⅴ度为腰椎脱垂。对于重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现在多主张行360°融合手术,有利于增加融合率,减少手术失败率。然而对于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现就有关治疗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已被应用于临床,但其不良的力学性能和缺乏骨诱导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目的:制备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验证其细胞相容性及细胞毒性。方法:分别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α-MEM培养基、苯酚、100%及50%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浸提液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MTT法评估细胞生长增殖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法判断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毒性。将MC3T3-E1细胞系与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及生长。结果与结论: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无明显细胞毒性。MC3T3-E1细胞在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表面生长良好,伸展充分,在材料表面伸出伪足,与材料贴附紧密,表明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25.
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概念。从生物力学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术,已逐渐发展成为脊柱外科基本技术之一。1984年,DeBowes报道将不锈钢笼(cage)置入马的颈椎获得愈合。1988年,Bagby将cage按照Cloward方法用于人体颈椎间融合.并提出“撑开-压缩”原理(distraction-compression principle)来描述纤维环撑开后对椎间隙内cage形成压缩固定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6.
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27.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椎伤病患者行CPSS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C”型臂X线机侧位或斜位监视下置钉,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螺钉位置。38例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介绍置钉方法,总结CPSS的应用价值,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讨适应证。结果:52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其中9例(10侧)经椎弓根置钉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调整置钉方向后置入成功。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良好。随访时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临床应用证实CPSS内固定有椎间撑开作用,并对向椎管内移位的骨折块及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间接复位作用。结论:CPSS内固定是可供选择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须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28.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min,平均出血85.7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29.
30.
背景:因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以及个体化差异较大,导致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国人的下颈椎椎弓根,并对重建图像进行测量评估。方法:对60例需行颈椎CT扫描的患者C3~C7进行颈椎CT扫描,使用Syngo应用软件对原始CT图像进行所需面的重建,测量CT重建后的椎弓根各项指标。结果与结论:颈椎绝大部分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小于高度,男性高度和宽度C4~C7逐渐增大,女性则从C3开始逐渐增大。C3~C7椎弓根侧块投射点到上关节突下缘的距离并无规律性,而到侧块外缘的距离从头端到尾端是不断增大的。男性与女性的椎弓根水平角在C7均最小。结果提示,国人女性患者的C3及C4椎体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应谨慎,大部分国人的C5到C7椎体是适合行椎弓根内固定的,但考虑到颈椎弓根个体的差异较大,内固定前颈椎弓根的CT扫描及重建后的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