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Wang L  Wang Z  Li X  Li DC  Xu SF  Lu B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00-203
目的探讨应用可控管道结构支架接种成骨细胞并行旋转式动态三维培养作为一种新的节段性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方法的可行性、效果和机制。方法设计、制备可控管道结构自固化磷酸钙(CPC)支架,并设计开发新型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分离、扩增兔颅骨成骨细胞接种支架后分别行旋转培养和静态培养7、14、21d后,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细胞葡萄糖日耗量、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检测及扫描电镜(SEM)观察、X射线能谱(EDX)分析。结果旋转培养组细胞的增殖、代谢、成骨分化等均显著优于静态培养(F=144.187、F=491.603、F=34.913,均P〈0.01、P〈0.01);旋转培养组细胞支架内分布的均匀性优于静态培养,EDX分析显示细胞分泌磷酸钙基质。结论可控管道结构CPC支架结合旋转式动态三维培养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代谢、分化和支架内合理分布,可成为一种新的节段性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32.
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后哈佛管内的骨诱导成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过程中哈佛系统的成骨作用,探讨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愈合活化表面的临床意义,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手术移植2cm经深底温处理的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段,于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各组X线片,组织学,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变化,记录骨吸收重建情况。结果:骨端愈合率;近端宿主骨-异体骨接全部4周90%,8周100%;远端4周60%,8周90%,12周100%,组织学观察;4周时皮质骨内哈佛管扩大,多位于近骨髓腔处的皮质内;8周时可观察到扩大的哈佛管周围新骨形成;12周时可见到新形成的类哈佛系统。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后4周皮质内扩大的哈佛管壁有弱阳性表达,8周时有强阳性表达,管腔内细胞成分增多,哈佛管周围的骨隐窝内亦有阳性表达,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术后2周可观察到异体骨周边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移植后4周可见较强的荧光标记于哈佛管内,哈佛管内与福克曼管交叉处为强阳性性表达。术后8南呤骨髓腔处的皮质骨陷窝内亦有强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结论: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通过四个愈合表达进行活化重建;(1)哈佛系统的骨吸收,骨诱导成骨;(2)宿主骨-异体骨接合端的爬行替代;(3)异体皮质骨周围的吸收与重建;(4)骨髓腔内壁的成骨活动,研究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尽量保留异体皮质骨的有效成骨活性表面,和各种机械遮挡,采用髓内固定,并应保留适当骨瘤腔的空间,利用皮质骨的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33.
Ⅰ型胶原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粘附的细胞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加、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钙水平变化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成年兔B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条件下,以一定初始浓度分别接种盖玻片(实验组包被Ⅰ型胶原,对照组不做处理)。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胞的粘附情况,分别以免疫荧光技术并参照El-Amin方法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以Fluo-3作为钙指示剂行细胞内游离Ca~(2 )测定。结果观察细胞接种12 h内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显示:细胞接种6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56%,Ⅱ型细胞占44%;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则占79%,Ⅱ型细胞为21%。接种12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11%,大部分为Ⅱ型细胞;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只占45%。提示材料经Ⅰ型胶原修饰后,细胞多数表现为圆形,铺展良好,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细胞内游离Ca~(2 )测定显示:在Ⅰ型胶原存在的条件下生长的细胞内荧光明显增强,说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较对照组高。结论兔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强不仅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有关,还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明显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34.
腰骶部囊性脊柱裂是常见畸形,主要累及L4平面以下神经根,一般常在患儿出生1~3个月时手术切除膨出囊,松解神经根粘连,修补软组织缺损,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很多患者残留下肢及足部畸形。现报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8例、36足残留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临...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Burch-Schneider(BS)网杯和颗粒状异体骨打压植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利用对患者主观症状、患髋客观体征和功能进行评价的评分系统,对9例术后平均3.8年的使用网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患者评分,按得分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患者均完全脱拐,能上下楼梯,生活可自理,部分患者行走时跛行和穿袜困难,治疗的优良率为89%。结论(1)加强性网杯重建髋臼适用于存在重度腔洞型和混合型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患者,它是解决严重髋臼缺损的有效方法。(2)BS网杯属生物固定型网杯,网杯和髋臼的骨性愈合为术后良好的远期疗效创造了条件。(3)在骨盆环完整的条件下,BS网杯下翼无须按常规固定于坐骨或耻骨上,可将其自髋臼横韧带上方插入,同时用多枚螺钉固定上翼并使网杯有向外的弹力,这种固定方式的效果最佳。(4)网杯上翼的折弯应顺应髂翼的弧度一次成型,反复折弯易致其断裂或下翼与髋臼横韧带之间松脱,造成网杯与骨床接触不良。(5)在髋臼缺损内填充颗粒状异体骨并压实,植骨颗粒以0.8cm×0.8cm×0.8cm大小为宜,提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建立临床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途径。方法抽取成人骨髓,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体外培养,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软骨分化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培养16d后,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蛋白多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诱导后MSCs与新型材料聚乳酸和羟基乙醇共聚物(PL-GA)复合。结果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可获得均一的。MSCs;5、10ng TGF-β诱导分化的MSCs生长迅速。呈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表达阳性,MSCs对材料PL-GA黏附力强。结论 可以从成人骨髓中培养出MSCs,并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5~10ng TGF-β为最佳诱导剂量,成人MSCs可用作临床自体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7.
目的介绍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经验。方法1997年10月~2001年7月,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12例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其中肥大型5例,萎缩型2例,假关节形成5例。受伤至骨不连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0.5个月(5~33个月)。手术采用开放复位顺行置入髓内钉,锁入远端交锁钉后向近端打拔以使断端加压,自体髂骨及RBX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21个月(9~51个月)随访。12例患者骨不连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8个月(3.5~8.0个月)。其中1例去除髓内钉后1年于原骨不连部位发生再骨折,重新植骨内固定而获得愈合。11例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未遗留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肱骨交锁髓内钉为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对兔胫骨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ARBX)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开骨窗注入金葡球菌2周后,再次手术行病灶清除,分别在残留骨缺损中植入ARBX(ARBX组)、植入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并肌注庆大霉素(RBX+全身用药组)、单纯植入RBX(RBX组)以及不植骨(不植骨组)。治疗术后8周取材,通过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比较上述各组方法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结果(1)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骨髓炎分值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2)RBX+全身用药组与RBX组的细菌计数、改良X线Norden骨髓炎分值均较高,明显大于ARBX组及不植骨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均显示出严重的骨髓炎表现。结论(1)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ARBX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较理想方法;(2)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方法虽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3)在不用药或传统的全身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39.
周围神经损伤后不仅在损伤局部及末梢有着相应的变化,其在中枢的神经元胞体也将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学变化〔1〕。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电位的改变和各种神经递质的变化,尤其是各种神经肽的变化。为此,本课题以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并结扎其近端的方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钉道局部点状固化技术在体外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效果。方法选用30个新鲜成年山羊腰椎。每一个椎体一侧椎弓根常规置钉(空白组);另一侧对钉道局部进行点状固化处理后拧入螺钉(实验组)。24h后,随机选取10个椎体行轴向拔出实验,其余20个椎体行周期抗屈实验。结果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空白组(637.60±109.95)N,实验组(816.50±134.88)N;螺钉拔出的能量吸收值:空白组(1.268±0.252)J,实验组(1.631±0.269)J,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试验中,实验组的螺钉能够耐受更大的负荷或者在同等负荷下所产生的位移较小。结论钉道局部点状固化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解决螺钉松动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