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91.
颈椎损伤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颈椎损伤系指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至的颈椎骨、关节及相关韧带的损伤。并常常伴有脊髓和脊神经损伤。随着工业、交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意外事故发生率上升,颈椎损伤也日趋增多。颈椎损伤后果严重,常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充分认识颈椎损伤,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治和急诊处理以及有效的续贯专科治疗可使脊柱、脊髓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降低伤残率或减低伤残程度。而颈椎损伤的分类对早晚期的急救和治疗及预后的判断甚为重要,放本文对颈椎损伤的分类和治疗作一专题介绍。颈椎损伤的分类颈椎损伤的分类方法繁多,但由于各种分类…  相似文献   
92.
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测量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颈椎后凸畸形概念 颈椎后凸畸形是一个可由多种病因诱发多个节段颈椎生理前凸丢失、颈椎后伸力矩变为前屈力矩,并继发有椎体前缘高度减小、关节突关节脱位、颈椎不稳,可伴有局部椎体后移、颈椎管狭窄及邻近节段褪变的症候群.临床巾作者遇到颈椎牛理曲度发生变化的病例较多.文献中颈椎后凸畸形诊断无统一标准.颈椎后凸畸形有什么样的诊断标椎才科学,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就此问题现将不同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
颈椎外科干预的失误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颈椎外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颈椎疾患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特点认识不够充分甚至偏颇,造成颈椎手术指征选择和技术上的失误与日俱增,其结果手术后常需要翻修.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也给脊柱外科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困难。  相似文献   
94.
近30年来.脊柱外科技术与所有外科学一样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源于科学技术发展对脊柱损伤和疾病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取得的成果,促进了脊柱外科医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治疗目的和方法,从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5.
文献报道生理性退变、重体力劳动、椎间盘外伤、过度劳累、吸烟等均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相关因素。而近年来随着研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7.
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式,但对多节段(2个以上节段)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争议[1].2003年1月~2010年2月我们对31例(武警上海总队医院18例,上海长征医院13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内固定治疗,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背景:分离培养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科研实践较多,而组织工程临床实践人多以同种属种子细胞的科研为基础。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满足临床和实验审需要的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使用骨穿针于人髂前上棘处抽取骨髓和松质侣’,用15mL培养体系冲洗松质骨并收集冲洗液,采用直接培养法,利用细胞贴壁性能初筛细胞;流式细胞仪枪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CDl05),分别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在诱导过程中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干细胞进行初步豁定。结果与结论: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在培养第5天的时候出现细胞集落,细胞稳定表达CD29、CD44、CDl05,不表达CD34、CD45。成骨诱导20d后出现明显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7d后脂滴明显形成,油红素O染色见大量脂质沉淀。结果可见采用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可以从人松质骨中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稳定表达的细胞抗原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
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口手术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为处理其腹侧硬膜外中线附近区域的病变提供了直接的手术路径。这种经口入路能够对上颈椎腹侧脊髓充分减压。早期采用经口手术入路到达咽后壁主要是为了引流咽后脓肿。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除结核病灶开始,随着显微外科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使经口手术入路术后疗效大大提高,从而使采用这种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及斜坡的深部病变和畸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者就采用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