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为脊髓、脊椎等结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继发性原因如手术、炎症等,使脊髓圆锥位置下降并被拴系在椎管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不一,症状复杂,部分患者表现隐匿,容易误诊[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和神经显微外科的不断进展,TCS逐渐被人们认识,治疗效果有所提高。1病因和病理生理1.1伴有先天性畸形的TCS由于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圆锥低位,常低于L2椎体以下,终丝短粗,直径大于2mm,增粗的终丝可脂肪…  相似文献   
102.
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例颈椎外伤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对其进行厚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及盐析法测定黄韧带中Ⅰ型与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对黄韧带厚度与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颈椎黄韧带退变后弹力纤维含量下降,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加,颈椎病组黄韧带厚度和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不稳节段的黄韧带胶原含量较其它节段显著增加。结论:颈椎不稳与黄韧带退变密切相关,黄韧带中Ⅱ型胶原过度增加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3.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行走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行走功能及术后近期改善情况。方法:对103例CSM患者进行行走试验,并对病程、起病症状、脊髓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改变。结果:病程大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差,手术后改善程度较小。起病时无下肢乏力的患者也存在下肢行走功能障碍。结论:下肢行走功能障碍是CS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手术后近期可获改善。下肢行走功能可作为CSM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钛质外科网(简称“钛网”)与自体髂骨块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恢复、维持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上的差异。方法:对59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37例行自体髂骨块植入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3个月变化有显著性关(P<0.01)。但两组的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维持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和前凸上钛网优于自体髂骨块,但在维持颈椎曲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对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颈椎外科从后路手术到了前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微创技术和非融合手术的飞速发展,对颈椎手术方式的选择好像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其中争论最多就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在此,重新审视这两种手术方式能够为我们今后的治疗选择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6.
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一阅读贵刊2012年第7期上刊登的《儿童颈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例报道》一文后有若干疑问,与作者讨论。(1)将此病例诊断为"儿童颈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是否合理?多数学者认为椎体后缘离断症是Schmorl结节形成并长期挤压使后缘骨片和椎体分离所致,椎体后缘离断症大多发生在腰椎,好发于成年人,影像学上表现为椎体后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9.
背景:尽管温敏性壳聚糖是壳聚糖的一种,但其止血效果、组织相容性及体内代谢吸收情况还需要验证。目的:探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作用、体内降解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取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4组,同时进行两种实验:①制作肝脏创面出血模型,其中3组分别采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纤维素止血棉和明胶海绵止血材料贴敷大鼠肝创面止血,以不做任何处理的为空白对照。记录出血时间及出血量。②在上述3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内分别再植入对应的止血材料,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1,2,3,4,6周取两处创面行大体观察,术后4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温敏性壳聚糖组、纤维素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少于空白对照组、明胶海绵组(P 〈0.05)。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于术后6周完全降解,纤维素止血棉于术后3周完全降解,明胶海绵于术后2周完全降解。温敏性壳聚糖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结构基本正常,肿胀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电镜显示整个肝细胞外形结构清楚,细胞核无破损,细胞器良好;肌肉纤维结构完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电镜显示肌纤维走向整齐,肌细胞核形态正常,细胞器良好。可见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0.
<正>急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神经保护剂。在过去40年里,尽管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相继开展研究MP是否能有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但其疗效仍存在争议。自美国国家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tudy,NASC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