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8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前均经B超及CT等影像学证实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有完全或部分闭塞,对其行TIPS治疗,并评价疗效。结果对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术,1例失败,6例为先经皮穿刺右肝门静脉分支,建立经门静脉右支至主干通道,并行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其中4例经常规TIPS途径由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右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2例由门静脉右支穿刺右肝静脉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1例穿刺门静脉右支失败,改由常规TIPS途径穿刺门静脉左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3.72±8.35)mmHg降低至术后的(21.43±7.64)mmHg;1例在术后6个月发现分流道狭窄,再次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1例术后5个月再发黑便,复查提示分流道堵塞,并门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放弃进一步治疗。另5例在12个月随访中分流道通畅,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 TIPS是治疗伴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单纯内支架植入术和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对22例患者仃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A组),26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B组),术后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无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A组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9±0.28)cm,B组内径增大(1.52±0.20)cm(P〈0.05)。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A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2.94%、n.76%,而B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其适应症,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资料,其中急性发病18例,慢性发病44例;经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并进行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62例患者介入治疗60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7%。获得成功治疗60例患者70条动脉,单纯球囊扩张42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共有28条动脉。术后6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在随访中,绝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术后6个月有1例、术后12、24、36个月各有2例症状反复,血管彩超及DSA造影检查提示均在原狭窄处又出现不同程度狭窄,4例行球囊扩张后缓解,3例植入支架后再通。结论髂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治方法。  相似文献   
36.
王宁军  杨维竹 《当代医学》2009,3(5):107-109
内脏动脉瘤是一种少见但重要的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内脏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包括栓塞和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腔静脉梗阻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方法本组19例,平均年龄35、5岁,为腔静脉梗阻患者,其中14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病变段血管均获得扩张和再通。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止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沣意肺栓寒,心力农竭、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估感染不同HBV基因型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接受相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 ,疗效与预后的差异。方法 对感染HBV的HCC患者进行单纯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 ,并通过肿瘤缩小率、局部复发率、累计生存率、AFP变化观察疗效。同时采用HBVS基因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HBV基因型分型 ,比较感染不同HBV基因型患者间的疗效差别。结果 经TACE治疗 ,HBVC基因型的HCC患者肿瘤缩小率与B基因型相似 (P =0 .0 99) ;B型的局部复发率低于C型 (P =0 .0 36 ) ;1年累计生存率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B型的 2、3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C型 (P =0 .0 36和P =0 .0 13) ;AFP的变化两组相似 (P >0 .0 5 )。结论 B基因型比C基因型对栓塞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故有望将HBV基因型检测作为指导感染HBV的HCC患者TACE的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39.
白细胞介素18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升 《福建医药杂志》2005,27(2):148-151
1995年Okamura等在鼠内毒素休克的肝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由应激而诱导产生的蛋白,该蛋白有着与白介素12(IL-12)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但诱导产生IFN-γ能力比IL-12强,初始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nterferon gammainducing factor,IGIF)。1996年Ushio等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并在E-coli中表达,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PTO)在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施行PTO治疗,其中35例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急症止血治疗,10例为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择期栓塞,11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行预防性PTO治疗。结果56例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插管、栓塞成功率达100%。3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症栓塞术后均止血成功;11例行预防性PTO治疗病例,术后复查食管静脉曲张7例接近正常,4例静脉曲张程度由重度降为轻度。47例接受2~60个月随访,再出血5例,死亡4例,原因分别为再发消化道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1例),合并肝癌(2例)。结论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PT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