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0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236篇
耳鼻咽喉   89篇
儿科学   88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408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249篇
内科学   420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248篇
特种医学   436篇
外科学   730篇
综合类   1030篇
预防医学   582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976篇
中国医学   313篇
肿瘤学   2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486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591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下肢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腿和踝足部的损伤临床十分多见,尽管目前有多种修复方法,但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组织瓣能将近侧的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极大地改变了踝足创伤的修复重建模式[1~3].  相似文献   
82.
P-gp、GSTπ及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gp、GSTл和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85例胃癌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P-gp、GSTл表达率分别为37.65%及63.53%,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中高分期者P-gp表达较低分期者为高。TopoⅡ表达率为55.29%,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分化较低者(59.57%)较分化较高者(38.30%)阳性率高。结论:P-gp、GSTл、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根据P-gp、GSTл和TopoⅡ表达情况进行耐药物选择对办癌化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 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 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 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 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 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4.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植入可降解缓释微球辅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本实验试图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植入环丙沙星微球的缓释辅料 ,并探索这一剂型的制备工艺、结构形态和体外释药特性。首先我们采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微球 ;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示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微球的结构和形态 ;建立体外持续流动释放系统初步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实验结果发现 :微球的结构和形态受制备工艺条件如温度、离子强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定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环丙沙星微球的体外释放时间可达 7d以上 ,释放行为符合 Higuchi方程。因此 ,我们认为 :羧甲基壳聚糖可作为环丙沙星可降解植入微球的缓释辅料 ;乳化交联技术是制备这一微球的有效方法 ,工艺简单、稳定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初步分析人核受体hLRH-1不同变异体在多种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方法:常规RT-PCR法分析hLRH-1v1和hLRH-1在肝癌等多种肿瘤组织和HepG2等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法分析hLRH-1v1,hLRH-1和hOct4在HepG2,SMMC-7721和BEL-7402三株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结果:hLRH-1v1的表达见于所有检测的12种类型肿瘤和8种恶性肿瘤细胞系,hLRH-1的表达则仅在12种类型肿瘤中的6种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但8种恶性肿瘤细胞系均为hLRH-1阳性表达;在HepG2,SMMC-7721和BEL-7402三株肝癌细胞系中hLRH-1v1和hOct4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LRH-1v1在肿瘤中广泛表达,可能在维持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相似文献   
87.
XXIV型蛋白酶在肾穿组织石蜡切片HBV免疫组化染色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组织中HBV标记物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N)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内外大多数临床肾病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穿组织中HBV标记物,但也有不少实验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项指标。本实验室多年来一直采用肾穿组织石蜡切片Eli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复采用我们设计的高温高压修复+胰酶消化法。胰酶消化容易受消化时间、胰酶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导致染色结果波动。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我们通过试验找到一种可以替代胰酶的XXIV型蛋白酶,用于肾穿组织中HBV标记物染色,获得较好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8.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 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保存步骤,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对SD大鼠血管组织进行冷冻预处理后,-196℃液氮保存1周。复温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用维持温度-55℃、-60℃冷冻预处理的血管,经液氮保存、复温,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持良好,优于其它温度值的实验组。结论:-55℃~-60℃是适宜血管组织冷冻的维持温度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防治的可能机制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方法ACS患者65例,在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基础治疗外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睡前服用。入院第1天、第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16ml。测定hs-CRP、IL-6、TXB2、GMP-140、t-PA、PAI-1及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的组间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TC、hs-CRP、IL-6、TXB2、GMP-140、PAI-1治疗后均有下降、t-PA活性上升,治疗后三组间比较亦有差异;而三组治疗前后CK、ALT、AST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无显著上升,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纤溶活性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