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探讨提高术前排尿训练依从性与术后尿潴留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三区收治的需行腰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100例,每组50例。按住院号先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通过加强宣教及指导提高患者术前排尿训练的依从性,对照组术前常规宣教,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出尿液时间及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4舷.45±6.68)min,对照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5.15±8.12)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试验组发生尿潴留5例,占10%,对照组发生尿潴留者15例,占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试验组应用导尿术2例,占4%,对照组应用导尿术10例,占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提高患者术前排尿训练的依从性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顺利排尿,预防及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寰枢椎位于枕颈交界区,其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存在特殊性。由于寰椎与枢椎之间无椎间盘,该节段的稳定性主要由关节及韧带,如横韧带、翼状韧带及十字韧带等提供。寰枢关节承担颈椎50%的旋转功能和12%的屈伸功能,关节面呈水平化,邻近血管时常出现解剖变异。当各种原因导致寰枢关节不稳时可引起脊髓受压,严重时可造成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自1939年Gallie首次报道使用钢丝固定寰枢椎以来,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手术安全性及融合率显著提高。目前,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主要分为5大类:钢丝固定、夹持器固定、经关节螺钉固定、钉棒固定及非融合固定。由于钢丝及夹持器固定存在术后融合率低、易形成假关节等问题,目前已很少单独应用。笔者对目前主流的寰枢椎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综述,总结各类固定技术的优缺点,以期加深临床医生对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的认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及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3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及有无腰椎侧凸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剂量及手术途径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22、-0.283、0.131。结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门诊和病房共收治OVCFs 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42例,男8例,女34例,年龄55~82岁,平均67.3岁,均行脊柱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为相邻或非相邻椎体骨折;选取同期随访的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患者68例,男17例,女51例,年龄52~75岁,平均60.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是否长期(超过1年)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手术部位(胸椎或腰椎)及单双侧入路等情况,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及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指数、手术部位及入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骨密度T值≤-2.5SD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75、5.980、3.401(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及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超过1年是导致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男6例,女63例;年龄51~82岁,平均69.3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确诊并记录患者侧凸Cobb角;对照组50例,男9例,女41例,均为非腰椎侧凸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管内占位1例,平均年龄62.6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及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角与对应T值的相关性。结果:在6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平均T值为-2.8±1.9,分布在-0.9~-4.7之间,合并骨质疏松52例,骨量减少14例;对照组平均T值-1.2±1.6,分布在0.4~-2.8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角无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但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俊英  丁俊琴  赵金彩 《河北医药》2010,32(18):2610-2611
脊髓损伤是指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它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可致截瘫。如果颈段脊髓损伤后可致四肢功能障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改变,引起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 14个,L3/4 24个,L4/5 50个,L5/S1 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胸段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下胸椎标本(T9~L1)6具,在T11~T12节段建立4种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模型:(1)单侧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ULF+D);(2)单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ULF+L+D);(3)双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BLF+L+D);(4)双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单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T11~T12,于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和旋转6个方向进行加载,记录100N载荷下的ROM值。将4种模型ROM值分别与完整标本的ROM值按照配对t检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完整标本比较,ULF+D在旋转方向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ULF+L+D和BLF+L+D在6个方向上的RO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1~T12椎弓钉棒系统固定后在轴向旋转和前屈方向的RO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三个方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LF+L+D和BLF+L+D对脊柱下胸段6个方向上的稳定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辅以椎弓根钉固定相应节段,能够显著恢复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腰腿痛综合征.此症中以L4-5、L5~S1椎间隙发病率最高,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占5%---22%.该病的病因主要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遗传因素及妊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