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88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小鼠海马神经元5-羟色胺1A(5-HT1A)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BALB/c种系雄性小鼠40只,6~9月龄,体重25~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0):正常对照组(C组)和慢性束缚应激组(S组).S组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制备成功后1d,依次进行悬尾实验、明暗穿箱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悬尾实验中记录静止时间,明暗穿箱实验中记录明亮箱中停留时间,水迷宫实验中记录逃避潜伏期和穿过平台次数.然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A1区和CA3区神经元5-HT1A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S组静止时间和逃避潜伏期延长,明亮箱中停留时间缩短,穿过平台次数减少,海马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下调(P<0.05或O.01).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诱发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下调海马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腰腿痛综合征.此症中以L4-5、L5~S1椎间隙发病率最高,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占5%---22%.该病的病因主要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遗传因素及妊娠等.  相似文献   
103.
吴川  王秀丽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16-3417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全麻后不做处理,B组全麻后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两组术中全麻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VAS及躁动评分.结果:B组术中麻醉用药明显少于A组,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VAS及躁动评分少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操作简便、安全,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吗啡耐受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δ阿片受体-1(DO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氯胺酮防止吗啡耐受的相关机制。方法建立PC-12吗啡耐受细胞模型,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AMP含量、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细胞DOR-1和NR2B表达,观察吗啡、氯胺酮及吗啡与氯胺酮联合作用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①10μmol.L-1吗啡作用于PC-12细胞48 h,cAM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成功建立了吗啡耐受细胞模型;②小剂量氯胺酮(0.5μmol.L-1)能防止吗啡耐受发生;③吗啡耐受细胞DOR-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NR2B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小剂量氯胺酮(0.5μmol.L-1)对DOR-1和NR2B表达无影响,但可逆转吗啡引起的DOR-1表达下调以及NR2B表达上调。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可防止吗啡耐受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吗啡引起的DOR-1表达下调及NR2B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5.
陆萍  吴川  郭闻亚  王秋筠  霍树平  刘朋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2,34(23):3548-3549
目的观察腰2(L2)交感神经节阻滞联合镇痛药对糖尿病神经痛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患者120例,均临床确诊合并糖尿病神经痛,术后镇痛采用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联合不同镇痛药,观察术后2 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皮肤温度及空腹血糖及变化。结果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后,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联合给予氯胺酮后,患者镇痛效果更佳。结论 L2交感神经节阻滞对糖尿病神经痛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联合小剂量氯胺酮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55岁,体质量50~75kg,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罗哌卡因(ropivacaine,R)组(n=30)和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啶(ropivacaine+dexmedetomidine,RD)组(n=30).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定位成功后,R组和RD组分别注入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均40mL.R组和RD组第1例患者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8%、0.28%,按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若上1例患者麻醉有效,则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降低1个浓度梯度,若麻醉无效,则下1例患者增加1个浓度梯度,罗哌卡因的浓度梯度为0.02%.采用概率单位(Probit)法计算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10和20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Ramsay评分.记录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和RD组罗哌卡因的EC50及95%CI分为0.32(0.27~0.37)%和0.20(0.16~0.24)%(P<0.05).与R组及麻醉前比较,RD组在麻醉后10~20min MAP和HR降低,Ramsay评分升高(P<0.05).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EC50,增加镇静评分,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7.
吴川  王秀丽  王倩  刘彦涛  董蕊  刘朋 《河北医药》2011,33(22):3365-3368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大鼠脊髓背角凋亡细胞及与之相联系的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DNP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例。DNP组: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50mg/kg制备成DNP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给予注射STZ或0.9%氯化钠溶液后3、5、7周时取10只大鼠,采集静脉血样,测定空腹血糖浓度,然后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取2组大鼠L1-5脊髓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2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P组血糖升高,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凋亡细胞与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逐渐增加(P〈0.05)。结论DNP大鼠脊髓背角凋亡细胞与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08.
髌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髌骨肿瘤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76年至2008年经病理证实的髌骨肿瘤患者资料,分析髌骨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肿瘤共26例,男女比例17:9.以软骨母细胞瘤(8例)最为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4例),髌骨的恶性肿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中,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甚至纤维结构不良均可表现为膨胀性生长,有时难以区分.但软骨母细胞瘤倾向于病灶小,边缘硬化,有时见病灶内钙化.结论 髌骨肿瘤以良性为主,恶性肿瘤少见;综合分析髌骨不同肿瘤的发病率及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髌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单独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单独应用丙泊酚治疗及联合使用UCMSCs和丙泊酚之后,对其电生理的改变及脊髓损伤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70只SD大鼠,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将所有大鼠提前制成脊髓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将存活下来的已制备成模型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6)、UC-MSCs组(n=16)、丙泊酚组(n=16)、联合组(n=16)。斜板试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被应用于实验前1 d及实验后1、3 d、1、2、3、4 w,共6次,用来评价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下肢运动功能水平。实验第4周,CM-Dil被应用于观察获取样本的UC-MSCs存活率,并且应用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UC-MSCs分布情况。此外,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分别对其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束路示踪法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测,观察大鼠神经纤维再生及神经电生理的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SD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且比较后,联合组的功能优于其他组,但对照组是4组中功能最弱的。HRP束路示踪法所观察到的神经纤维再生恢复情况与CM-Dil标志的UC-MSCs存活率相似,对照组相对其他三组,数值最低,而UC-MSCs组和丙泊酚组也略低于联合组。通过HE染色的应用,可对病理切片观察到,对照组脊髓损伤明显,无神经轴索通过,并且可见脊髓空洞的形成,组织也部分缺失,而经过单纯UC-MSCs移植和单纯应用丙泊酚的大鼠,对比对照组,尽管也有部分损伤,但可见少许神经轴索,联合组的切片比其他三组均病理化程度较低,神经轴索较多且不可见脊髓空洞。MEP、SEP均显示联合组优于UC-MSCs组及丙泊酚组,但经过治疗的三组又优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对大鼠脊髓损伤有着神经保护的作用,UC-MSCs移植的同时泵注丙泊酚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的再生突触,对下肢的神经生理功能有着极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0.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陈聚朝  吴川  柳顺锁 《河北医药》2005,27(2):115-116
目的评价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麻醉90例患者,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20—50岁;体重45—80kg。排除所有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50μg/kg、维库溴胺0.1mg/kg、异丙酚1.5mg/kg,A组加入芬太尼2,5μg/kg,B组加入瑞芬太尼1.5μg/kg,C组加入瑞芬太尼2.0μg/kg,要求在2min内静脉推药完毕,气管插管要求熟练的麻醉医师操作。观察诱导前、诱导后、插管时、插管后1、3、5、7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血压、心率:A组插管时及插管后显著升高,B组轻度升高,C组平稳或轻度降低。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