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0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210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630篇
口腔科学   142篇
临床医学   869篇
内科学   557篇
皮肤病学   76篇
神经病学   250篇
特种医学   146篇
外科学   731篇
综合类   3861篇
预防医学   934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336篇
  12篇
中国医学   474篇
肿瘤学   47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511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544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651篇
  2003年   643篇
  2002年   615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569篇
  1999年   34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组化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在日本血吸虫成虫的组织学分布.方法酚氧化酶组化方法:将42 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活成虫置含25 mmol/L邻苯二酚的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37℃孵育30 min后,转移虫体至载玻片上,吸去虫体表面液体,将其中一部分虫体置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酚氧化酶在虫体的组织学分布.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经上述过程处理后,在另一部分虫体上滴加2滴含0.05%戊巴比妥钠的PBS溶液,然后置Leica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酚氧化酶在虫体的组织学分布.结果酶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仅分布于雌虫卵黄腺及子宫内虫卵卵壳表面,呈现棕褐色显色反应;雌虫卵巢和雄虫均未发现酚氧化酶活性.然而,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酚氧化酶除主要分布于雌虫卵黄腺及子宫内虫卵卵壳表面,呈现强荧光外,还少量分布于雄虫体壁表层,呈现弱荧光反应.结论不仅日本血吸虫雌虫含有酚氧化酶活性,而且雄虫也含酚氧化酶活性,只不过其含量少、活性低.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能更灵敏地显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活性,更适用于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组织学定位.  相似文献   
22.
输卵管蛋白在受精、克服早期胚胎发育阻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早胚发育的某一时段,特异性糖蛋白(OviductGlycoproteinOGP)已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从胚胎早期发育的过程,对输卵管蛋白的分泌和OGP及相关分子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选择6~8kg普通级雌性新西兰白兔30只;30~35gSPF级雌性KM小鼠50只。选用交配后34~36h(2细胞期)、36~48h(4细胞期)、58~60h(16细胞期)的实验兔分别10只,每个输卵管用去离子水1ml冲洗收集。样品3500rmin,取上清液752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蛋白浓度。样品抽真空,再定容稀释至4m…  相似文献   
23.
当归多糖及其中性组分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观察当归多糖 (ASP)及其中性组分 (ASP 1)在体内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MФ)分泌TNF α的影响。方法 :直接制取小鼠腹腔MФ ,与ASP及ASP 1共同培养 16h ;ASP及ASP 112 5、2 5 0mg kg经口灌胃给药 7d ,于第 7d制取MФ ,体外培养 16h ,分别观察ASP及ASP 1在体外均可显著增强MФ对TNF α的分泌。ASP及ASP 1体内给药无直接诱导MФ分泌TNF α的功能。结论 :ASP及ASP 1在体内外均可增强小鼠腹腔MФ分泌TNF α的功能。  相似文献   
24.
HER-2/neu(C-erb-B-2)原癌基因编码185kD蛋白质,其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具有广泛的同源性,也是具有酪氨酸蛋白淑游活性的持定生长因子的受体。HER-2/neu原癌基因可通过点突变扩增及过量表达激活,而且与多种人类病症的恶性有关,可以作为新的抗癌疗法的靶子。  相似文献   
25.
临床营养模拟实验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适应 2 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服务的需要 ,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1~ 3] 。非预防医学专业如何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不仅是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且也是我国培养跨世纪医学高级人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WHO已将现行的HealthforAll/ 2 0 0 0进一步扩展为 2 1世纪的预防卫生保健工作 ,将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主动的健康促进及健康保护。在国内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 ,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 ,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26.
SA、F/TPSA及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血清总PSA及游离PSA比值 (F/T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1例前列腺癌患者及 14 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PSA、F/TPSA及PSAD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组血清PSA及PSAD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 ;而F/TPSA值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SA >4ng·ml-1作为筛选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存在一定缺陷 ;当PSA <10ng·ml-1,F/T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而PSAD对于筛选前列腺活检病例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7.
张素珍  徐永  万瑜  杨钢 《医学争鸣》2002,23(12):1090-1093
目的 观察钠摄入量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影响 .方法 经动 -静脉分流术造成大鼠充血性心衰模型 ,分为心衰组、心衰限钠组、心衰补钠组 ,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测定各组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 、心钠素含量及心肌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 (吸光度 A值 ) ,同时检测心功能 .结果 心衰限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 含量(2 0 .1± 4 .5 )和 (2 7.3± 5 .9) ng· g- 1、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 (6 .4± 1.2 )和 (12 .6± 2 .3)显著高于心衰组 (17.5± 3.6 )和 (2 0 .1± 3.7) ng· g- 1 ,(6 .2± 1.9)和 (8.6± 1.7) (P<0 .0 5 ,P<0 .0 1) ,心室心钠素 (42 3± 6 8) ng· g- 1 也显著高于心衰组 (337± 86 ) ng· g- 1 (P<0 .0 5 ) ,心房心钠素 (6 7± 19)μg· g- 1显著低于心衰组 (85± 15 ) μg· g- 1 (P<0 .0 5 ) ;心衰补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心室血管紧张素 和心钠素与心衰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血管紧张素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心钠素 (10 1± 17) μg· g- 1 显著高于心衰组 (P<0 .0 1) .结论 心衰时不同钠摄入量可通过改变心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平衡状态在心衰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8.
儿童鼻窦炎微生物学及非手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鼻窦炎在儿童上呼吸道疾病中属多发常见病,且与儿童的鼻窦解剖学、生理学密切相关,随儿童的身体发育状态及生活习惯和行为变化而变化,在多因素影响下,易反复发作,疗效不易巩固。因此综合治疗儿童鼻窦炎显得较为重要,只有经过合理而系统的综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9.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养阴清肺汤加阿奇霉素治疗成人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单纯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养阴清肺汤口服,疗程为28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咳嗽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以及药物副作用出现人数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30.
移情对建立新型医患关系伦理模式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转轨时期,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缓和医患关系、建立新型医患关系伦理模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作者从移情的角度入手,阐述了新型医患关系伦理模式的内涵,分析了移情对于缓和医患关系有哪些有利之处与不利之处,并提出了如何适度利用移情的方法,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