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01.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的影响。方法:选择PHN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安慰剂注射及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1天、治疗后1天、1周、4周、8周、2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巴喷丁及曲马多的用药量及血清IL-6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口服药物量及血清IL-6水平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口服药物量及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血清IL-6水平与VA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能有效缓解PHN患者的疼痛,并能明显降低血清IL-6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下肢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择65~85岁,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UTI组于手术开始前将30万单位UTI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30 min内静脉滴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术前1 d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术后24 h(T2)、48 h(T3)、72 h(T4)用意识混乱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进行谵妄评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指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等)及术后指标(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副作用等).术前(T0)、术毕即刻(T1)、T2、T3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后批量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及S100β蛋白的含量.结果 T2和T3时点CAM评分UTI组[(12.8±2.1)、(13.1±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0±2.5)、(14.7±3.1)分](P<0.05);T2、T3和T4时点两组PO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在T1时达高峰(P<0.05),与对照组比较,UTI组T1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升高水平显著降低[(304±142)ng/L比(396±208)ng/L](P<0.05).两组患者血清IL-1β和IL-6浓度在T1、T2时点呈上升趋势,T2时达高峰(P<0.05);与对照组相比,UTI组T1、T2时血清IL-1β[(70.4±7.3)ng/L比(81.6±8.5)ng/L,(99.6±7.7)ng/L比(105.7±8.0)ng/L)]和IL-6浓度[(55±8)ng/L比(62±8)ng/L,(88±8)ng/L比(99±11)ng/L)]升高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术前应用UTI可降低择期下肢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48 h CAM评分,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活化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大鼠脊髓水平酸敏感离子通道蛋白1a(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ASIC1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Ⅰ组)、假手术+米诺环素组(Ⅱ组)、BCP+米诺环素组(Ⅲ组)和BCP+生理盐水组(Ⅳ组).①于造模前1d及造模后3、5、7、10、14、18d测定大鼠(每组选8只)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同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mechanical threshold,PWMT)至14 d;②于造模前1d及造模后3、5、7、10、14、21 d同一时段随机处死大鼠(每组选4只),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SIC1a的表达;③于造模后1、3、7、14、21 d,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大鼠(每组选4只)患侧脊髓ASIC1a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1,Iba-1)]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 结果 ①与Ⅰ组和Ⅱ组比较,造模后14、18dⅢ组、Ⅳ组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5d时Ⅲ组、Ⅳ组PWMT开始下降(P<0.01),至7、14 d维持在低水平(P<0.01);与Ⅳ组比较,Ⅲ组PWMT在造模后7、10、14 d均较高(P<0.05).②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Ⅳ组从造模后3d开始ASIC1a表达上调(P<0.01),于14 d达到高峰(P<0.01);与Ⅳ组比较,Ⅲ组在造模后5、7、10、14、21 d ASIC1a表达量均较低(P<0.05).③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Ⅳ组在造模后3、7、14、21 d脊髓背角ASIC1a阳性细胞数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均较高(P<0.05),未发现双标细胞;与Ⅳ组比较,Ⅲ组大鼠脊髓ASIC1a阳性细胞数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 大鼠BCP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ASIC1a有关;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可以减轻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ASIC1a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4.
背景 机械通气保障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呼吸和气体交换,但也可能诱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lung injury,VILI).随着对VILI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VILI损伤程度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的 就全身麻醉期间肺保护通气策略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内容 综述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低潮气量通气、复合适当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复张策略(recruiting maneuvers,RM)、控制平台压及FiO2等相关进展与争议.趋向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个体化的通气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6.
背景 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的过度活化是慢性疼痛中枢敏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研究证明,非受体依赖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yn能与NMDA受体(NMDA receptors,NR)调节亚基NR2B上的衔接蛋白相互作用,调节NR2B的酪氨酸磷酸化,进而调节NR的活性. 目的 进一步阐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疼痛治疗药物. 内容 对Fyn调节NR2B磷酸化的机制及其在慢性疼痛中枢敏化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趋向 干预Fyn调节的NR2B磷酸化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通过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对大鼠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布比卡因组(Bup组)、右美托咪定+布比卡因组(Dex组)和毛喉素+右美托咪定+布比卡因组(Fors组)。分别于阻滞前和阻滞后不同时间测定各组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最大效应百分比(MPE)和后肢伸姿推力(EPT)。于阻滞12 h检测各组脊髓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结果Bup组和Fors组在阻滞后10~180 min、Dex组在阻滞后10~360 min MPE较Sham组升高(P<0.05);Bup组在阻滞后10~90 min、Dex组和Fors组在阻滞后10~120 min EPT较Sham组降低(P<0.05)。Dex组在阻滞后10~360 min MPE较Bup组升高(P<0.05);Dex组和Fors组在阻滞后10~120 min EPT较Bup组降低(P<0.05)。Fors组在阻滞后10~360 min MPE较Dex组降低(P<0.05)。阻滞后12 h cAMP、PKA、p-CREB、BDNF表达水平Sham组较其余3组升高,Dex组较Bup组下降,Fors组较Dex组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增强大鼠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并延长了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管连续胸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 PVB)用于开胸手术镇痛对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12例,男55例,女57例,年龄65~75岁,BMI 18.5~3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PVB组(P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C组),P组54例,C组58例。P组使用PVB,C组使用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2和3 d患者发生POD的情况;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术后PO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两组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时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连续胸椎旁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镇痛可以提供更充分的术中与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降低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