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9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18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正>骨折病人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牵引时,往往因牵引的要求不能将棉被完全遮盖患肢,在寒冷的冬天,病人会感到暴露部位发冷。如盖被子会因被子在牵引绳上影响牵引的效果。为了既能保证牵引的效果,又不影响病人的保暖,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3~2013-12骨科围手术期患者96例实施镇痛(术前超前镇痛、术中鸡尾酒疗法局部镇痛、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术后疼痛评分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结果 96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最高4分,最低0分,平均0.76分,术后最长住院天数9 d,最短1 d,平均4.3 d;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锻炼,且围手术期少有疼痛感,睡眠等生活质量佳。结论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可使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进行功能锻炼时间早,术后恢复较快,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减轻了医护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累及不同部位的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性别分布差异。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新发结核病患者为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按结核累及部位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各组人群中性别、年龄差异,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结核病患者344例(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175例,多发结核患者49例),健康志愿者350例。病例组中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 ■=1.285)。单纯肺结核(■=1.440)和多发结核患者(■=1.306)中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P0.05,■=1.696),但尚不能认为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与对照组间存在性别差异(P=0.636)。结论男性是罹患肺结核及多发结核的危险因素,女性则更容易进展为脊髓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19例(21髋)因髋关节发育不良(Ⅱ~Ⅳ型)引起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及脱位的患者应用组配式(S-Rom,Depuy)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例;随访12 ~36个月,平均2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并记录;记录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是否有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 Harri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髋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有显著性(P<0.05),术后股区疼痛明显减轻.术后首次X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有1髋股骨柄假体下沉<1.5mm,此后未见有任何假体下沉.[结论]组配式S-Rom股骨柄假体(S-Rom,Depuy)应用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解决髋关节发育存在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在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的32例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acNab分级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40±8.6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48.27±10.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63±11.29)mL;术后1年按MacNab标准,优23例(71.87%),良7例(21.87%),可2例(6.25%),差0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满意度高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且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失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8例,股骨头置换1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随访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生存情况。结果 21例PFNA手术失败患者行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42±35.623)min,术中出血量为(520.252±212.363)ml,术后引流量为(320.362±180.248)ml。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2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获得随访19例,随访时间为1~3年。所有患者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可行的补救治疗,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充分评估和术中轻柔操作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序贯镇痛治疗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拟手术的6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帕瑞昔布钠(4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3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照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曲马多片(1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10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曲马多片(10mg、2次/d)。分别记录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手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睡眠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X-2抑制剂序贯治疗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镇痛中效果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副作用小、改善手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加快患肢功能锻炼及改善睡眠状况,适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