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5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肌腱吻合术后易粘连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多采用固态物质为隔膜以利于肌腱滑动,但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聚乳酸凝胶(PLA-G)预防肌腱吻合部粘连作用.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外科完成,对象为1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由该科室提供).干预将16只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切断一半后吻合,鞘内涂PLA-G为实验组;兔的右后肢同样操作,不涂PLA-G为对照组.术后2,,6,0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段肌腱和鞘管作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大体观察实验组2周时PLA-G隔离好无粘连;4周开始降解,肌腱滑动良好;6,0周瘢痕小,吻合口生长及滑动良好.对照组瘢痕大、广泛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排列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成纤维细胞少.对照组腱与鞘无分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分泌活跃.③超微结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对照组明显稀疏、胶原纤维少.结论PLA-G具有防粘连作用,不影响肌腱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护骨素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采用酶消化法和骨组织块法联合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间歇加药方法将不同浓度0,10-6,10-7,10-8,10-9mol/L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大鼠成骨细胞(0mol/L作为空白对照组),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证实培养的成骨细胞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测定护骨素的分泌量。结果:①成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的成骨细胞呈短梭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碱性磷酸酶染色光镜下可见成骨细胞胞浆中分布特征性蓝紫色细颗粒;成骨细胞的钙结节在镜下可见部分细胞聚集一起呈"集落状"生长。②成骨细胞增殖率:10-6~10-9mol/L浓度甲状旁腺激素对成骨细胞增殖均显示刺激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增殖率以10-8mol/L甲状旁腺激素组最高。③成骨细胞护骨素的表达:甲状旁腺激素下调成骨细胞中护骨素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6mol/L甲状旁腺激素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1),无显著剂量依赖性。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下调成骨细胞中护骨素的分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活化,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间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方法:调查时间为2005—07/08。①从中国六大行政区(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选出六城市(西安,石家庄,上海。广州,哈尔滨市,成都),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218名40岁及以上具有正式户口常住男女人群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X射线片检查情况和疾病诊断6个方面,共计94个问题141个变量指标),并对其中4808名有症状者进行X射线平片膝正侧位投照。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阳性加X射线Kellgren & Lawrence分级二级及以上者。③计算患病率,并采用Epilnf06.0和SPSS 10.0软件对其中83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fc回归分析,表示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联系强度的指标用比值比(OR),若OR〉1,说明疾病发生危险性增加,与暴露因素呈正关联;若OR〈1,说明疾病发生危险性减少,与暴露因素呈负关联。 结果:①六城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总患病率为15.6%,其中西安7.7%,石家庄11.2%,上海9.8%。广州30.5%,哈尔滨16.9%,成都17.5%,各城市患病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Logistic回归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大部分城市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大(OR=1.032—1.181),使用蹲坑排便年限长(OR=1.021-1.077),体质量高(OR=1.048—1.073),和开始饮酒年龄大(OR=1.008~1.028);而从事专职体育运动(OR=1.651,西安),骨质疏松病史(OR=3.311,石家庄),吸烟(OR=2.654,石家庄),类风湿关节炎病史(OR=4.964,上海),文化程度高(OR=2.593,上海),女性(OR=2.510,广州),姐妹骨关节炎史(OR=13.251,哈尔滨),母亲骨关节炎史(OR=5.683,成都)等危险因素分别在不同地区出现. 结论:年龄大、使用蹲坑排便年限长、体质量高和开始饮酒年龄大是中国六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同时,不同地区主要危险因素又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臀部被刀刺伤临床较多见,易造成深部血管损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由于位置深,出血量大,视野无法暴露,直接从伤口止血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常因局部手术止血失败而致死亡的报道。我院2000~2007年共收治15例臀部创伤,经治疗后痊愈,现对其治疗经过加以总结,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麻醉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0年间我院非骨水泥型全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 ,以探讨麻醉对全髋术后DVT发生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三年间在我院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的病人 ,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服用激素以及恶性肿瘤病人除外。符合要求的病例共 14 1例 (14 3髋 ) ,获得 2 4个月以上随访 12 9例 (133髋 )。其中Howmedica公司 5 0例 (5 3髋 ) ,Depuy假体 79例 (80髋 ) ,全麻组 4 1例 ,持硬膜外麻醉组 88例。手术时年龄 5 7~ 80岁 ,平均 5 9岁…  相似文献   
18.
玻璃化是冷冻生物学中一项简单、快速、而有效的保存有生命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方法。综合大量的有关文献,介绍玻璃化的产生和发展;玻璃化溶液的成分及组成;影响玻璃化保存的因素;玻璃化的优缺点;玻璃化在细胞保存方面的应用,在组织保存方面的应用及其在器官保存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组织工程人工化产品的保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然而组织工程化产品与正常组织比较有其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000,500,100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000,500,100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