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82.
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采用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对16例患者采用阔筋膜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并随访。结果全部病例均经2~3年(平均28个月)的随访,按Amer-Lindhohm评定标准判定,临床优良率达93.8%。结论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刺激成骨细胞,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latio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pERK1/2)位置的影响。方法出生3d清洁级健康小鼠10只,雌雄不拘,体重6~9g。取小鼠颅骨,分离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取第6代成骨细胞,1%血清培养液培养12h后,随机分成经10μmol/L PP2处理30min组(实验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其中一组用PDGF(20ng/ml)刺激10min,另一组不用PDGF刺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ERK1/2分布。另取第6代成骨细胞,当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用细胞刮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10μmol/L PP2预处理30min(实验组),另一组不用PP2作用(对照组),再用20ng/ml PDGF培养12h,采用划痕愈合法检测PP2对成骨细胞在PDGF刺激下迁移能力的影响。另取第6代成骨细胞,调整细胞浓度1×106/ml,随机分成2组,分别经DMSO(对照组)和10μmol/L PP2(实验组)预处理30min,每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其中一组用PDGF(20ng/ml)刺激10min,另一组不用PDGF剌激,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内pERK1/2活性。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DGF促进pERK1/2定位于成骨细胞的局部黏附和细胞核内;而PP2显著抑制了由PDGF刺激引起的pERK1/2定位于成骨细胞的局部黏附,但并不影响pERK1/2定位于细胞核内。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显示,PP2明显抑制了由PDGF所诱导的成骨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P2明显抑制了由PDGF所诱导的成骨细胞局部黏附内ERK1/2的磷酸化。结论PDGF通过激活Src活性,促进pERK1/2定位于成骨细胞的局部黏附内;PP2通过抑制pERK1/2定位于成骨细胞的局部黏附,从而抑制由PDGF所诱导的成骨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3例共72个椎体,其中18例19个椎体行PVP;45例53个椎体行PKP,24例30个椎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PKP).21例23个椎体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PKP)。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三组疗效。结果:三组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VAS降低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与PKP组在矫形效果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ky-PKP组和球囊-PKP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3个椎体(15.8%)、球囊-PKP组2个椎体(6.7%)及Sky-PKP组1个椎体(4.3%)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PKP组优于PVP组。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单一低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后续3次高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注射引起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26~3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3.0 ±0.3)kg.随机取19只为处理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 μg/kg LPS,24 h后于右侧臀肌注射20 mg/kg MPS琥珀酸钠,共3次,每次间隔24 h;余6只为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注射LPS前、3次注射MPS前及最后1次注射MPS后24 h行血液学检查.于最后1次注射MPS后6周行双髋部MRI扫描,于股骨头区抽吸骨髓检测局部干细胞活性,并取双侧股骨头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LPS注射后48 h,1只动物死亡,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经组织病理学观察,处理组中16只动物为ONFH (病理),ONFH发生率为88.9%(16/18),坏死区域主要位于干骺端,微血管内有纤维血栓形成,髓内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并堆积;对照组股骨头均正常.MRJ诊断准确率为93.8%(15/16).处理组中16只ONFH (病理)动物,与正常值(注射LPS前)比较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tisssue plasminogen ae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t-PA/PAI-1)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下降(P<0.05),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处理组ONFH (病理)动物t-PA/PAI-1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ONFH (病理)兔股骨头区骨髓产生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为8.50 4±9.63,与对照组的70.1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次低剂量LPS联合MPS是制备激素性ONFH模型的成功方法,血液的高凝和/或高纤溶状态、脂质代谢的紊乱、多能干细胞数量活性的降低等多因素作用可能是诱导激素性ONFH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术中三维C型臂实时透视导航在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导航下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22例,其中颈椎骨折9例,颈椎肿瘤4例,颈椎滑脱失稳6例,颈椎病3例.术后进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导航下22例共植入112枚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A级,107枚(95.5%);B级,3枚;C级,1枚;D级,1枚.术后临床无脊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结论 术中三维C型臂实时透视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  相似文献   
87.
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肩部外伤,以往通过交叉克氏针或钢丝张力带的方法来固定,但存在复位不满意,内固定容易松动,且限制肩锁关节微动等缺点.2005年9月~2007年12月.我院对66例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进行了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8.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在下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66-01/2004-10和Ovid数据库2003-01/2007-06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及下腰痛相关的文章,检索词"inter-spinous,low back pa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类型、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减轻疼痛的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351篇,排除322篇。选择其中29篇进行分析,排除的文章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改善下腰痛的机制为对腰椎退变性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如对椎间盘纤维环后缘的负荷减轻作用、对椎间孔的撑开等。目前应用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如X-STOP,Wallis,DIAM,都是相对早期开发并经过测试的,所以其有效性,有用性和危险性及引发并发症情况正通过和即将通过临床试验得到证实。结论: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退变性下腰痛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可避免融合技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9.
喻忠  王黎明  桂鉴超  姚京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54-55,i0001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MRI观察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进一步确认建立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最佳的膝关节屈曲度数。方法选择2005-10/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住院患者8例。应用MRI技术,分别测量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位及屈曲60°,90°,110°位上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之最短距离。结果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的最短距离在屈膝90°时最大,为(6.56±1.39)mm,屈膝110°位和屈膝60°肘无显著差异眼(4.85±0.82),(4.69±1.20)mm,P>0.05演,但都大于伸膝位时(2.59±0.83)mm。结论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屈膝位较伸直位更安全,且屈膝90°位是入路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